沃尔夫: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沃尔夫: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2009年12月25日 17:10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代表作《天使望故乡》等中译本三种相继推出

  1

  1926年秋,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托马斯·沃尔夫孤身来到伦敦。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独自蜗居在异国,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他甚至根本不知道为何来到这里。这种少年式的清愁和迷惘,在一个个寂静失眠的夜晚积聚起来,诱使他怀念起远在美国南方的故乡。被心中那种巨大、空虚而无力的感情驱使着,他从床上爬起来,点上灯,打开本子,写下心中激情的怀想。这些文字最终凝结成中译名为《天使望故乡》的传世之作。

  这本书,沃尔夫整整写了近两年。其时他寂寂无名,在文学界、出版界两眼一抹黑。最后,通过一个朋友,他把35万字的手稿试着拿给了一个出版商。几天后,出版商回复说,书稿过于稚嫩,自传的气息太过于浓厚,且缺乏熟练的小说技巧,根本不可能出版。受到打击的沃尔夫只得暂时搁置了梦想,回到纽约在一所大学教书授业。等手稿再次引起出版商的注意,已经到了1929年初。他终于签署了出版合同,并且生平第一次领取了500美元的支票稿酬。然而,他没有感到欣喜,而是备感不安。于是找到那位合作的编辑柏金斯,问他能不能预言自己的书出版后会是个怎样的结局。柏金斯给他的回答是:这本书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柏金斯安抚他心情的一句话,却不折不扣成了一句预言。作为一个年轻作家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甫一出版,即赢得可观的销量。当年的《纽约时报》书评赞叹说:“以小城沉闷的生活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有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次年,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在受奖辞中盛赞《天使望故乡》“堪与我们最佳的文学作品相媲美”。他甚至预言,如果沃尔夫保持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水准,“有可能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自此,沃尔夫和他的这部《天使望故乡》在世界文学界不胫而走,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也因此奠定。此后,包括《时间与河流》等在内的长篇作品为沃尔夫赢得更多的赞誉。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旅行途中,因染上肺炎,沃尔夫于1938年9月15日去世,年仅38岁。在他身后给人们留下了无尽悬想,而他短短一生取得的文学成就却足以让后来者仰慕。威廉·福克纳出人意料地把他列入当代美国作家的前茅,凯鲁亚克视他为文学偶像。耐人寻味的是,最初被出版商很不看好的缺点,结构松散,情节冗长拖沓,过于沉迷于自我等等,日后却成了衬托他作为一个同时具备一切优点和缺点的天才作家的真实存在。

  2

  没有人知道《天使望故乡》出版前,沃尔夫的不安是否包含了对其中反映的真实生活可能引发争论的预感。小说发表后,即在他的家乡引起轩然大波。有个老太太写了八页冒火的信,扬言要把这个“无耻的作家”打一顿。另有一些人信誓旦旦,书中人物他们完全知情,因为现实中有原型。有一个情节是:石匠把珍藏多年的大理石天使雕像,卖给一位声名狼藉的妇女。不少人跳出来证明:当时交易的场景,自己完全记得,并且还是见证人!有意思的是,一家报馆居然派了记者和摄影师,跑到小镇上,在墓地照了一张巨大的神色凛然的天使像,说:这就是书名的由来。

  争议源于小说饱含的强烈的自传色彩。沃尔夫将许多自己大学毕业以前的生平资料和经历都融入了小说中,不仅他的家庭成员都一一在小说中出现,不少情节还直接取材于家乡的真人真事。与小说主人公尤金·甘特一样,沃尔夫也是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山区小城阿什维尔长大,都有一个贪杯的、做雕刻匠的父亲和一个贪财的、做地产投机的母亲,都有目睹关系亲密的哥哥去世的痛苦的经历,都做过报童,都在诺福克船厂里打过工。而书中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人物也都能在他的家乡找到原型。

  正是这样一种始料未及的怪异的反响,沃尔夫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位艺术家用来创作的素材究竟来自何处?如何才能算是正当地使用了那些素材?在小说后出的版本中,沃尔夫专门作了一个序言对此做了阐释。他认为,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对此辩解,他的家乡人并不买账。此后的几年中,沃尔夫不断收到一些诋毁和辱骂的匿名信,致使他有七年不敢回老家。然而,悖谬的是,沃尔夫在他的家乡被骂的原因,事实上也正是他成功的原因,因为作家感知到人物的真实,甚至融入其中,以至于模糊现实和虚构的界限,这恰恰是小说成功的秘密所在。

  沃尔夫没有因此改变创作路向。1935年,经柏金斯编辑而成的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出版。故事承续《天使望故乡》的结尾,尤金接受母亲供给他一年的学费,来到哈佛大学学习戏剧创作,结识了一个名叫斯达威治的朋友。两年后,他来到纽约大学任英语教员,去欧洲旅游期间遇上斯达威治和他的女友安恩。尤金爱上了安恩,安恩却钟情于斯达威治,但斯达威治不爱安恩。在与斯达威治争吵后,尤金回国在船上遇上了艾丝特·杰克并一见倾心。他满怀喜悦地回到美国。小说的故事情节与沃尔夫自身的经历可谓如出一辙。

  3

  恰如有评论所言,沃尔夫在写作时,他的题材只是他自己。放眼当时的美国,除惠特曼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作家像沃尔夫这样宣扬自我,这样强烈地感觉到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克纳如是感慨: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竭尽全力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抛开,希望把人类心灵的一切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个针尖上。

  沃尔夫去世后,他的另一个编辑阿斯韦尔从其遗稿中整理出两部长篇,一部是《网与石》(1939),另一部是《你不能再回家》(1940)。这两部小说同样也是自传性的,主人公则改名为乔治·威柏。前者开头写威柏的童年、家庭、大学生活和置身大城市的孤独感。后来主要写他与艾丝特·杰克的恋爱。如同现实中沃尔夫相恋的是艾琳娜·伯恩斯坦夫人——一个大他十七岁的道具服装设计师,艾丝特的年龄比韦柏也要大得多,且是有夫之妇。疯狂地相爱之后,即劳燕分飞。韦柏远赴欧洲散心。他在一家德国人开的啤酒店被痛打一顿,躺在病床上想回家,但是感到“再也不可能回家”。这恰恰是后者要表达的主题。韦柏从欧洲回到纽约,他回到家乡,发现家乡已经不是他童年时代平静的城镇,而是争夺买卖的场所,他感到一切已经不复存在,此时二战的阴影开始笼罩……

  从这时开始,沃尔夫认识到自己有必要从自我中跳出来,去理解这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世界,和它交融,然后设法把它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去。这种思想生动体现在他去世前所做题为《一部小说的故事》和《写作和生活》的两篇演说稿中。演说稿最终被结集命名为《一个美国小说家的自传》出版,成了这位担心过早写自传,然所写无非自己亲身经历和实际见闻的作家生命的绝响。

  余扬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