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家的开放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谈“作家的开放性”
2010年01月04日 14:42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2009年12月28日,本版刊出日本学者谷川毅《我为什么说中国作家太封闭?》一文后,引起广泛关注。国内主流网站人民网、中新网等广泛转载,其中凤凰网推出了大型调查“日本学者谷川毅:我为什么说中国作家太封闭”,引起网友广泛参与。

  截至2010年1月3日15时已有718人参与调查,其中第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作家关注世界的姿态是敞开的还是封闭的?”有三个选项,1敞开的,2封闭的,3不好说,有82.9%参与调查的人选择了第二项。而第二个问题:“谷川毅说‘中国作家太封闭’,是因为什么?”的三个选项,1 中国作家的确封闭,2日本学者对中国作家的不了解产生的误解,3不好说,有81.2%参与调查者选择了第一项。对于这些热情的参与和回应我们会一直给予关注,而对于来自文学界和学界的声音,我们亦会随时反馈给读者。

  今天我们刊发的是作家赵健雄的文章,他的观点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日本长期从事介绍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学者谷川毅先生最近指出,中国依然缺乏顶级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部分作家不具有开放感,他们是封闭的,而不是向世界打开的。 ”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荒谬,因为正是他所言的那部分作家,近些年来经常在世界各地尤其风光佳妙处游走,而并非像以前那样足不出国门。然而就思想状态而言,他们又的确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不止对全世界的同行而言,即便就在身边的底层民众,乃至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也往往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即拿散文创作而言,那些专注于历史文化的所谓“大家”,为什么就没有看到他们身处其间的现实?

  事实上他们是一些现实主义者,名也要,利更要,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正是名缰利锁,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看不见繁荣背后的问题和苦难,造成“农民阶层与命运的抗争和追求生存权利的渴望”一类母题至今只出现在少数作家笔下。而正是这些领域,把人性逼入险处乃至绝境而生发出伟大的光芒。

  作家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他直面这个世界,文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却可以揭示也可以提出疗治的方法,它是一种深切的认识和宣泄及改革之冲动。否则,如果关注的只是一己得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学。

  “部分作家”缺少的正是这么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不大关切个人私利的情怀。

  上世纪80年代,文学是中国先于经济活跃起来的领域,吸引了一大批最具开放性的精英,随着整个社会步入改革进程,许多当年的文学爱好者与作家,都转而进入其他思想领域或实际的社会工作,留下来的坚守者往往倒是些开放感比较弱的人,而现实利益的关怀,又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于种种束缚中。这正是当下的某种文学现状。

  中国作家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譬如“80后”,处境几乎完全不同,他们也有“封闭”问题吗?在我看来,仍有,这是因为社会太为迅猛的变革与世俗化,使文化传承形成断裂。本来世界文学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只有浸溺其间,才能吸收一切优秀的养分,造就新秀。而值此浮泛的世风,有几个人还在读历代大师的作品?就这个意义而言,他们也是封闭的。这种封闭不只是技术上的,更表现在精神上。文学关注人的内心,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哪里还有文学?

  以社会形态来比较,眼下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整体上要开放得多,作家的封闭更多是自己造成的。但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的确很难出现顶级的大师,而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正仰仗于大师,缺少大师的中国文学,难免落寞甚至被人称为垃圾。

  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世俗化与物质化,它是一种去宗教与精神的过程,现代文学乃至艺术都有粗鄙化的现象出现,尤其在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但人终究不是一种物质享受就能满足的动物,而各国的现代化历史证明,形而上追求仍是生活重要的方面。

  最初的迷失显然会得到纠正。作为人学的文学还是会渐渐昌盛起来,至于什么时候昌盛,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就要看作家如何打开自己,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河与海,用心去搏击与追寻了。

  眼下的中国社会是何等生动,我们曾经身历的时代又是何等丰富,只要能认真关照与拥抱它,何愁出不了有影响力的作品?

  与金钱所能造就的物质享受比较,思想上的创造——“把目光投向自己之外,从外凝视自己和现实”、“发现内心深处的东西”乃至“矫正自我”是有趣和丰富得多的活动。只要从一切向钱看的迷途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中国文学的迅猛发展与繁荣不但可期,也是必然会到来的。

  赵健雄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