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古越是“原生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越古越是“原生态”?
2010年01月04日 14:52 来源: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我们坚持刻舟求剑式的原生态理解,可能会失去对生活本真的认可,而把表演作为原生态的替代。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座“民族风情园”,在那里可以看到各种歌舞表演和民俗风情。一种基本的歌舞,是游客和各民族的姑娘小伙子们一起跳;一种基本的风俗表演,是假装迎娶少数民族姑娘。

  很多人说,在那里体验了“原生态的文化”,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看法。我想,那些姑娘和小伙子们不过是演员,在民族风情园里载歌载舞和迎娶新娘,不过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他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原生态”?

  现在,“原生态”这个说法已是十分常见,人们甚至看到一场民族文艺的舞台演出,也会赞美“原生态”,原生态,成了“演出很地道”的别称。

  有一次,朋友向我极力赞美一位在琴台大剧院唱过民歌的歌手,说那个歌手来自云南乡下,原生态的民歌,原生态的唱法,非常好。我很遗憾没有听到那场演出,但对舞台上的民歌演唱算不算“原生态”,却是怀疑的。我想,无论样式上多么地道,用于表演的祝酒歌,已不同于在乡场酒宴上的演唱。

  我又去过一些开发成了旅游景点的乡镇。自然,这又是一种让很多人感叹“原生态”的场所。但实际上,在这些乡镇,可能存在着大量的表演仪式,看似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许是旅游节目的组成部分,意在使人看到一种不同于当下的生活。我看到的一个最绝顶的“生活秀”,是在江西婺源,一位退休老教师反复讲述重要人物在他家里做客的情景,声情并茂,语句文雅,每讲一遍都不会发生字句差错,但情绪总是饱满。这个景点,讲的是现代佳话;很多乡镇旅游,要传达的则是传统的信息,老太太坐在老式织布机前织布,那就是一种演示活动,虽然也确乎能够织出一些布来,但主要还是让人见景而生发“原生态”的感慨。

  这就是说,我们在旅游景点所看到传统的“原生态”生活,不过是一场大型的角色扮演。因而“实景扮演”,可能更容易产生“似真性”,看上去端的栩栩如生。但毕竟也只是“如生”而已。我们有“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概念,并且推出一些受保护的项目,这些项目之所以成立,要求它必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划龙舟的习俗、传统造纸工艺、乡村皮影、社戏等等,必须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和传承,才具有“保护原生态”的意义。

  我当然知道原生态的文化是多么宝贵,但是,对于生活在我们所要保护的原生态之中的人们感受又如何?当我作为一个参观者在婺源的乡村里走动时,会抱着一种新奇感,认为生活在那里十分享受。然而,我也知道,那里同样有着外出打工的浪潮,人们奔向城市,尤其年轻人,大多外出。一个来自城市的外来客,容易设想乡村生活的传统和浪漫,而真实的乡村与传统可能并非如此。设身处地,有几个城市人会为了浪漫或承担传承“非物资遗产”的使命而选择乡居呢?这就是“原生态”的困境,“原生态”越正宗,我们越注重其价值,但很少有人能够在现代社会忍受真实的“原生态”生活。

  我们怎样确定一种东西是“原生态”?很大程度上,我们确认的不过是一种与当代都市化生活相对的文化反差。这种文化反差,主要来自于“时代异置”,原生态属于过去,越远的过去,就越会被认为是原生态。其意思是,我们的生活是随着时代而流动的,而赞美或者内在地希望有一部分人生活在固定的时代区段中。这样,我们的“思古之幽情”便有所寄托,但谁应该承担让我们寄托思古幽情的任务?所以传统总是在失传中。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可以说传统总是在建构中。传统是人类文化在时间的投影,流动的传统,或者流动的原生态,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说,我们可能需要放弃让一部分人的生活固定在历史中的刻板想法,而且就本义来说,“原生态”也应当是生活的本来状态。

  由于原生态概念的出现,人们会有意识地体味历史和文化的温情,并建立起地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觉。但如果我们坚持刻舟求剑式的原生态理解,可能会失去对生活本真的认可,而把表演作为原生态的替代。甚至,我们会倾向于要求一些他人(当然不是自己)成为原生态的承担者,例如我们会诧异和尚竟然也用起了手机,我们认为这不是“原生态”,我们认为和尚应该按照古代样式生活,而那时是没有手机的。

  原生态是指一种真实生活,还是指一种由他人承载的“复古梦想”?

  撰稿·刘洪波 专栏作家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