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斯人已去成绝响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世襄:斯人已去成绝响
2010年01月15日 14:4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世襄:斯人已去成绝响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于2009年11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2009年11月29日,晚6时22分,我的手机突然响起,一看是北京董秀玉来电,她告知一个噩耗:“王老于昨天清晨谢世!”这突来的讯息,虽是意料之中,但是还让人感到不能接受,我总以为以他的体格,尚能挺过这一劫。

  在网上读到中央文史馆讣文中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王世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28日9时25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先生遗体已于2009年11月29日上午火化。”当读完这突来的讣告,我脑海中依然是王老一年多前神清气爽,谈锋甚健的话语与印象。

  想起2008年4月,在王老家附近使馆区一家专门供外宾宴饮的“义和雅居”菜馆,他宴请宾客,坐轮椅下电梯与大家同去用餐。在餐厅他拿出早已亲笔写好的餐单。席间,作为一位写过许多美食妙文的老者,王老说了许多有关美食的妙语。那日,他特别神采奕奕,我似乎从未看到他如此的高兴。那气昂昂的样子,至今拂之不去。

  往事历历在目,却已隔世。人间仅瞬间变化,王老已作古而去,实让人难以接受。

  王老是我的同乡前辈,又缘于几年前他对我之信赖,我为他作《王世襄传》,可以说这近两年多时间我们常书雁往来,有时隔数天就能收到他的来信,且常是三四张、甚或七八张信函。他还特地为我们间的通信作了专门的编号,并不时复印各种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与我。在他迪阳公寓那仿明代大桌旁,他还专用一纸袋装为传记而用的函件。当今天我写此文时,重翻出由先生编写了序号的大大小小信封、阅读他工整的楷书,不得不再次感叹先生做事的认真、细致、精到。

  翻检这些书信,也让我忆起他对同乡后辈的关心。记得有一年的4月,北京正是晴朗好天气,上午8时半,我与女儿张欣同访王老。(因撰写《王世襄传》所需)当采访即将完时,我留了一本《吴藕汀册页画》于王老处,请他为我题诗一首。当他阅完这本文人画册后,欣然同意。还说藕老之画,比黄宾虹的画清雅。2008年中秋后,他特地从北京给我邮寄了由香港友人送他的干贝,还托人邮一个鸽哨直接寄给我在上海读博士的女儿,此情此景、事无巨细的关爱,那份纯真,早已超越令我感佩与崇敬的范畴。

  回想与王老近些年来的交往,总能感到他虽步入老年却仍于沉寂里奋力拼搏。20多年来,他超负荷地工作,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并获得累累硕果。先生的敬业精神,真是我辈的学习楷模。他似乎不知老之将至,直至最后的5年里,他还是在追赶日月。请不到做口述的秘书,在一眼昏花,一眼几乎失明之情况下,他仍在搏击命运之神。一如当年赵朴初老所书“他对困厄的回答是战斗,对胜利的回答是谦虚。”

  王老从一个艺术家族中走出,母亲金章(号陶陶),系湖州南浔人,画家。大舅金北楼,北方画坛领袖,二舅金东溪、四舅金西崖则是竹刻家,表兄金开藩、金勤伯也是画家。一门风雅的江南书香门第可谓是开启了其艺术之源。尔后由于一贯的极左思潮,他为国追宝,被视盗贼,无端入牢狱,欲诉冤屈,又打成“右派”,他却昂首抬头犹作花,唯有“苍天胡不仁,问天堪一哭!”他与夫人袁荃猷相濡以沫,共订“自珍自爱”为唯一的出路,直到夕阳之际,仍用老迈生命之全部,拼搏于人生的“化泪为苦学”的求索之途。

  有生之年,王老夫妇俩过着清寒朴素的物质生活,而为后人留下一部部著作,这也是王老仅有能温暖他心灵、支撑他精神的烛火。他与老伴“歌成老妻喜,喜为道不孤”;胸怀忧患、思想深邃,挚爱中华民族已近失传的文化;就像邵燕祥先生所道出并呼吁的:“王老厚积薄发,堪称渊博,而他所做学问,不知是否前无古人,看来是后无来者的。大自传世鼎彝,下至蟋蟀家具,研究起来自然别有眼光,非他人所能替代。王老淹通博物,固勿论矣,至其书法及诗词的造诣,似尚未有足够的重视,实应注意。”的确一如邵先生所言,王老用一双勤奋温暖的大手,大自传世鼎彝,下至蟋蟀家具,为读者留下鸿篇巨著近40多部。他孜孜不倦地写出了《髹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北京鸽哨》、《竹刻》、《蟋蟀谱集成》、《说葫芦》、《锦灰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著作。他点燃了中国乃至世界热爱中国文化盼望其能步入世界之林的千年梦想。我相信,他的每一部大著永不过时,定会星汉灿烂地照彻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文化人的灵魂……

  “五十八年多祸患,苦中有乐更难忘。西山待我来归日,共赏朝霞与夕阳。”这便是王老最后要交给世人的一颗最平静的心。

  □张建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