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邓小平著作版权者:中国出版如何在美国开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输出邓小平著作版权者:中国出版如何在美国开花
2010年01月18日 09:00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问计文化走出去——出版篇

  输出邓小平著作版权者:中国出版如何在美国开花?

  [原标题]一位中国图书使者的美国“三步”:“最好的策略是收购”

  最好的策略是收购海外出版社

  搞文化事业,一定要用当地人做当地事

  文化有差异,不能光用中国人的头脑思考问题

  编者按:刚刚结束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央领导再次要求“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提高”。

  回望21世纪首个十年,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然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央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存在一些瓶颈。

  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观察,以出版、电影、演艺、动漫四个领域为例,结合实践,分享其中“先行文化使者”们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更多的“走出去”行动有所启发。

  三九寒冬,中国外文局的大楼里,已过花甲之年的徐明强,笑着递过来三张名片:常青图书(美国)有限公司总裁、长河出版社首席执行官兼总编辑、外文出版社顾问。

  这是徐明强10年之内的三种不同身份。前两个公司是中国外文局在美国的出版发行机构——10年以前,他是外文出版社总编辑,正是他们成功地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英文版权卖到国外。

  “我这辈子就是干这个”,徐明强与中国图书的对外交流有着不解之缘。回顾他在美国市场进行过的“三步”探索,对于图书“走出去”,他有话想说。

  第一步

  “发行是图书的命脉”

  “最好的策略是收购海外出版社。”这是徐明强的心得。

  上个世纪末,中国出版界开始酝酿对外传播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本土化”策略,业内称之为“两头在外”:市场调查和选题策划在国外,图书发行在国外。

  作为发展海外根据地的“先锋队员”,徐明强于2000年被派往美国,担任常青图书(美国)有限公司总裁。常青图书公司由中国外文局独立注资,成立于1984年,做批发转运,销售国内出版社的中外文图书。然而,因为是中国公司,发行有局限,中国书在美国属于非常边缘类的图书,急需拓展“本土化”的发行渠道。

  2002年,外文局联合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收购了中国书刊社——这是一家成立于1962年的美国家族企业,也是在美国最知名的中国书刊发行公司。“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发行商,以及读者,要找中国出版物,就找这里。”

  悠久历史和高知名度保障了中国书刊社的客户群与发行渠道,这正是徐明强所相中的无形资产。“发行是图书的命脉,”在出版业浸淫多年的他对此深有感触:“中国书要‘走出去’,最大难度在发行,没有渠道,书再好也白搭。”

  外文局的这次收购,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这是中国出版社首次收购外国发行公司,意味着“一只脚踏进了美国本土的发行渠道”。

  而“中国书刊社”这个由“老美”起的名字,全盘保留。“不能改,一改订货关系就没了。”

  此后,有着中国背景的中国书刊社,仍然重用原先的美国工作团队。员工之中,有位管期刊的美国老太太,“她特别有亲和力,和客户一聊就是大半天,帮助公司拉拢了很多客户。”

  这位老太太给徐明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搞文化事业,一定要用当地人做当地事。”在日后的公司运营中,徐明强要求“接电话的都必须是美国人。”

  第二步

  “在美国成立出版社很容易”

  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出版市场,徐明强曾做过小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国题材的英文图书中,由美国人写、美国出版的书,卖得最好;其次是中国人写、美国人出版的书;卖得最差的,是中国人写、中国出版的书。

  “也算是意料之中吧。”徐明强认为是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心态,“美国人一看,中国出的书,中国人写的书,马上觉得这是宣传,本能地产生抵触。”

  这次调查让徐明强“茅塞顿开”。他一面“开门”经营中国书刊社——只要是中国选题的图书,无论哪个国家出的,都可以发行;另一面,开始筹建外文局在美国的本土出版社。

  2002年,由外文局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共同注资的长河出版社开张。长河的英文表述是“LONG RIVER”,“中国人理解为长江,美国人会以为是密西西比河”,徐明强对当初的“费尽心机”有些得意,“用这个名字,看不出来是中国人的公司,避免了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徐明强介绍,在美国成立出版社很容易,注册费低,书号不限,银行融资也较容易。

  外文局在海外“开疆辟土”的探索迅速被效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资料,目前已有多家中国出版机构在国外成立分支或收购国外出版资源,如中国出版集团在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与当地出版社成立了合资出版社。

  而长河出版社的成绩也颇为抢眼:成立3年,出版50多种英文图书;成立6年,基本自负盈亏;“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美国主流社会的图书发行渠道——最大的图书批发商贝克泰勒、最大的图书连锁店巴诺书店和博得书店、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

  最让徐明强得意的是,长河被美国中小出版社联合发行机构吸纳为成员。这个每年只吸纳两名会员的书业组织,负责帮助会员拓宽销售渠道,推广图书。“这是目前中国图书在美国最好的发行渠道。”而出版本土化,用当地的书号出书,是中国图书进入美国图书主流社会的根本。

  不过,对于国内出版社现在纷纷到国外成立分支机构的做法,徐明强觉得:各自为政,倒不如集中优势力量,“打包”出去,联合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步

  “选题必须本土化”

  有了本土发行渠道,有了本土出版社,徐明强的“中国书”大计只欠“东风”:好选题。“选题必须本土化,”徐明强曾经在新西兰和英国留学,深知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不能用中国人的脑袋思考选题,用中国人的阅读方式出版图书。”

  他以日本讲谈社的例子来证明,在美国办出版社,“学会美国人的思维”有多重要。这家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雇佣美国人做总经理,支撑了10几年,但最后还是关门了。

  “讲谈社直接把日文版出版物拿过来翻译,在美国出版,”徐明强解释:“选题不对路,日本人有兴趣的,西方人可未必。”

  前车之鉴。在他主导下,长河出版社不仅和国内出版社合作、翻译中国图书,也开始打造原创作品和出版美国作者的作品。

  “最成功的是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的英文版,”徐明强告诉记者,拿到爱泼斯坦的英文稿件后,他们将书名改为《My China Eye》(见左上图),封面上是爱泼斯坦正在照相的大幅照片。

  徐明强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英文版的封面上,刻意放大了爱泼斯坦是犹太人记者这一身份。刚开始,爱泼斯坦不同意这样安排,但徐明强坚持,因为,“在美国的犹太人特别多。”

  此书出版后,火了。仅犹太人的报纸杂志就有6家写书评;短短3个月就销到了1000多本。“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至今谈起来,徐明强依旧难掩兴奋。

  徐明强参加过15次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见证着中国主题图书的不断变迁。“外国人以前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旅游,现在更关注经济发展和汉语。”

  在他眼中,汉语热是极佳的对外传播机遇。他甚至建议,最有效的汉语教学是网络出版,让中国老师直接对美国学生进行辅导。

  记者 陈星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