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吴宝基:把日军平津的侵略行径公诸天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摄影师吴宝基:把日军平津的侵略行径公诸天下
2010年01月25日 17:31 来源:青海新闻网-西海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鲁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先生的葬礼上,一个瘦削的身影异常忙碌,他神情肃穆,双目含悲,手持一部相机,不断地穿梭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或许当时的他未曾预料到,自己拍摄的《鲁迅先生葬仪(作家十二人亲扶灵柩出殡仪馆)》《孙夫人宋庆龄女士为治丧委员之一》等照片,将为后人留下多么珍贵的记忆!

  他就是著名摄影师吴宝基。

  吴宝基曾在青海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拍摄了大量反映青海风土人情、世事变迁的作品。他命运多舛,却执著地用一部相机、一支笔,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变革。

  1月19日,吴宝基女儿吴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通过她的讲述,先生的形象鲜活而生动起来。

  走上摄影之路

  对于父亲吴宝基,吴云的记忆是“忙碌而陌生”的。

  “父亲生前在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一年中有一两个月在家已属稀奇,在家时也大多在整理采访照片,或在暗房里埋头工作。他极少谈及工作上的事情,关于他的许多事情,我是通过诸多资料和他撰写的自传才了解的。说实话,父亲的形象是这两年才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的。”

  1911年,吴宝基出生于安徽歙县昌溪乡,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赋予了吴宝基超人的天赋,天资聪颖的他13岁时便无师自通地开始习画。尤其是他画的寿桃、老虎,经常被乡邻索要回家,挂于自家的厅堂。

  1929年,吴宝基高中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他无法继续深造,后经人介绍,进入《申报》摄影部当练习生。在《申报》摄影部主任王小亭的指导下,学习暗房冲洗放大技术和摄影部的工作。

  1931年,吴宝基进入《时事新报》后,采访了各种社会活动,如杭徽公路通车典礼、浙赣路通车典礼、赴上海闸北慰劳抗战将士等。由通讯稿配照片到特派员、特派记者,从此走上了摄影之路。

  他把日军的暴行公诸天下

  抗战爆发之初,吴宝基在北平、天津拍摄了以日军在平津的侵略行径为主题的照片,如《日军在华北我领土内大演习》《日军在丰台建造兵营》《屏蔽北平的卢沟桥》等,先后刊登于《良友》画报、《申报周刊》《东方画刊》等。与王小亭一起,冲洗了大量日军入侵中国的照片,并通过各种渠道送出国,将日军侵华的暴行公诸天下。

  吴云对父亲讲述过的那段往事记忆犹新:

  为了获取日寇侵略中国的真实情况,吴宝基冒着生命危险逼近敌人防线,潜伏在铁丝网的草丛中偷拍。一次被日寇发现,鬼子拉着狼狗追他,他拼命奔跑幸而逃脱。照片见报后,日酋河边曾密令通缉,他四处躲藏,直到日本投降才返回杭州。

  1939年,吴宝基以《良友》和《时事新报》战地记者身份,赴驻皖南前线抗日的国民党第23集团军防地采访,拍摄了《川军保卫皖南》等系列照片。同年5月,又赴皖南茂林新四军军部采访,拍摄了《项英的一支铁军》《新四军之女子教导队》等。

  杭州解放后,身为自由摄影人的吴宝基写信给上海市市长陈毅请求学习和为新中国工作,后经上海解放日报社介绍进华东新闻学院研究班学习;翌年从上海解放日报社调到北京人民画报社任摄影记者,成为第一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之后,他便以极大的热忱投入了祖国的建设,以手中的相机记录着各条战线各类题材的新闻。在北京工作的8年间,他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阅兵》《第一个国庆节》《新中国妇女走上生产战斗的前线》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照片,均出自吴宝基之手。

  在此期间,除拍摄新闻性作品外,他也拍摄了不少其他题材的,如戏曲舞台和山川园林题材的。《梅兰芳主演的京剧<宇宙锋>剧照》《梅兰芳在<醉酒>中饰的杨贵妃》《梅兰芳饰西施》剧照等。山川园林系列的则有《黄山》《颐和园》《北京动物园》《西湖之春》等。这些或被制成画片,或为明信片,或入画册,在国内外广为发行、流传。

  受命来到青海

  1958年,青海省筹办《青海画报》,急需一批专家,吴宝基不顾当时青藏高原的艰苦条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毅然奔赴大西北。他说:“我全国都跑遍了,唯独西北没去过,很想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现在那里急需人,我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父亲那间小小的暗房对吴云来说很神秘,直到吴云11岁时她才第一次踏足那间黑房子。

  那间不大的黑房子里,曝光机、放大机,显影盘、定影盘,都在父亲的手下安分守己而又忙碌地工作着。父亲在工作时总是一声不吭,表情极为严肃,冲放一张照片要经过多次试样。吴云对父亲总是一手用镊子夹着底片漂过数次后,一手在上面细细地搓揉感到不解,父亲则告诉她:“摄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我这样是为了局部加热,以使作品效果最佳。”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话仿佛仍在耳畔回响:“除了有好的立意、构思、角度外,光是照片的生命。拍照只是第一步,进入暗房之后工作才真正开始。”

  爱穿马裤的摄影师

  吴宝基最喜欢穿马裤,他穿马裤的样子很潇洒。吴宝基常年在牧区采访拍摄,他的多数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对他来说,适应马背上的生活是必须的,所以他经常穿着宽松的马裤,也就不足为奇了。吴云说,为了取照真实,父亲经常忍着病痛爬山越岭,深入农牧区与农牧民同吃住,车翻马惊,次次都险些要了他的命,可到了要下乡采访时,他还是毫不畏惧地拎起包就走。这种劲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也许他正是在次次的惊险中,体悟着摄影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正是基于这种对摄影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8年里,吴宝基走遍了青海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西部生产建设照片,报道农牧区的新变化,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的新生活,将具有特色的青海“花儿”、塔尔寺酥油花、皮毛、青海湖鸟岛、祁连马鹿等介绍给读者。

  吴云无法想象,父亲在从1958年起的8年内,能在《青海画报》和《青海日报》发表近八百幅照片,毕竟那时的父亲已年近花甲,他是如何保持着充足的精力与高昂的热情呢?这些看似平凡的作品中,又蕴藏着多少摄影师独具的匠心啊!

  一位精于抓拍的摄影师

  正因重视暗房工作,吴宝基有个怪癖:一般不让外人冲洗自己的照片。可是,唯独对当时的新华社记者王精业信任有加,当他分身乏术,不能自己冲洗照片时,他常常会将胶卷拿到新华社去,请王精业帮忙。

  王精业回忆,吴宝基是一位很精干的人,他个头不高,瘦削的脸庞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工作起来一丝不苟。

  四十多年后,王精业仍然对吴宝基拍摄的一组金鱼照片赞不绝口。

  那是吴宝基在北京动物园拍摄的,是当时还不多见的彩色照片,吴宝基说,这是自己在烈日下等待了一个月才拍到的照片。“我在动物园的凳子上坐了一个月,每天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金鱼的姿态和合适的光线。至于拍了多少张,我也记不清了。”

  至今说起来,王精业的话语中仍然难掩敬佩之情。“在摄影名家林泽苍的一部有关摄影技术指南书籍中,他提到自己曾与吴寅伯、吴宝基等一起在电台作过摄影讲座。由此可见,吴宝基这位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摄影家水平当属一流,他作品的影响力与吴寅伯、林泽苍不分伯仲。”(作者:郭晓芸)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