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假唱”的技术路线:用“黑匣子”来监控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阻击“假唱”的技术路线:用“黑匣子”来监控
2010年02月08日 13: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四川‘9·19’黄圣依成都演唱会部分演员假唱案”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尽管两名涉案演员已向公众道歉,关于此案的话题却并未平息。除了继续追踪处罚决定的落实情况之外,普通公众也特别关心如何进一步加强防范和打击营业性演出中的假唱假演奏行为。

  事实上,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条例》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的规定,为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假唱提供法制保障,努力制止假唱、假演奏行为的发生。

  那么,究竟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加强监管?又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用于加强演出市场的监管?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闫贤良。

  用“黑匣子”监控假唱

  《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假唱、假演奏行为进行了界定:演员在演出过程中,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乐曲代替现场演唱、演奏的行为。

  在实际演出中,假唱行为形式各异。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演员根本不出声,而只是随着扩音系统播放的歌曲对口型;还有一种是演员本身也在唱,但是话筒声音通过调音台阻隔,扩音系统中出来的还是录音棚中事先录好的歌曲。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欺骗观众的假唱行为能够得逞,大多离不开调音师的配合。

  “ 早先的时候,往往是个别演员希望假唱,他们通过调音师的配合实现假唱。而到了后来,假唱假演奏的行为转变为演出组织方为保证演出效果指使演员和调音师有意为之。”一直高度关注公众文化权益的闫贤良对假唱行为进行过分析研究。他说,很多人认为假唱假演奏现象是演员个人的道德问题,事实上,演出中的假唱是一种组织行为,演出的组织者、调音师、演员都是假唱的参与者,都有可能是导致假唱的决策者。

  判断一次演唱是不是假唱,除了要明晰假唱的定义,在取证时也应该做到依法行政,要利用科学手段取证,而不是仅仅由专家或者官员个人说了算。“事实上,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判断一场演出有没有假唱很简单,只要进演出现场的音响控制室,看一看调音台的状况就可以了。不过,由于假唱行为多是集体行为,组织者内部往往已经有了共识,并预先做了安排,能够相互配合,这就给监控假唱带来了难度。”闫贤良说。

  事实上,在四川双流“9·19”假唱案的查处过程中,文化稽查部门就遇到了阻力。一般来说,演唱会的音频信号经过扩音之后会储存在计算机硬盘中,稽查人员可以通过调阅硬盘原始音频文件,分析歌手在演唱时到底是真唱还是假唱。而当晚演出结束后,执法人员要求主办方提供并复制硬盘音频数据,却遭到当事人拒绝。他们把U盘往外丢,丢在场外地上。后来,被丢弃的U盘被现场保安捡到,稽查人员才拿到了音频文件。

  那么,如何才能防范组织者安排假唱,并公正、科学地取证呢?闫贤良认为,在主管部门监管假唱方面,应当依靠现代科技手段。 “目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已经为通过技术手段防止假唱提供了法律保障,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参照网吧管理等方面的有益经验,要求剧场、体育场等演出场所必须加装类似飞机上的‘黑匣子’。‘黑匣子’安装在正对舞台台口的录像监控设备上,能够将演出现场的相关情况都准确记录下来,有利于出现假唱行为后进行取证。录音棚中录制的歌曲往往是多声轨分音节后期合成的,其声音的音频谱与现场演出是有区别的。通过‘黑匣子’的实况记录与演唱者现场演出的声音进行仪器分析,就可以鉴定出演唱是不是假唱。而执法人员对演出现场的监管,只查看‘黑匣子’是否工作正常即可,如果没有安装或工作不正常,就追究剧场和演出组织者的责任。通过这样的监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组织假唱的问题。”

  向观众发放监测工具

  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只是一方面,要打击假唱,还必须发动民众进行监督。假唱行为直接侵害了现场观众的利益,只要有适合演出同时又便于操作的工具,观众的打假积极性肯定高涨。

  观众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和检测假唱行为?闫贤良说,根据扫频仪的原理,向观众提供无线麦克风频段的简易检测仪,该检测仪检测的演唱信号通过光的亮度显示,观众即可直观方便地判断演员表演与听到的演唱是否一致。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对此已经提出了科研设想。

  根本解决还靠标准化技术

  闫贤良认为,防范和打击假唱,不仅应该知其然,而且应该知其所以然。文化产品应该宣扬真善美,而假唱是文化市场中的假冒伪劣文化产品,不仅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与真善美的取向背道而驰。防范和打击假唱,不是为了打击而打击,而是要提高演出行业的文明程度,切实维护公众的文化权益,在社会上弘扬真善美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假唱的界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明明是在对口型,却告诉观众是在现场演出,这当然属于假唱行为。不过,像后舍男生那样的对口型、模仿秀,却不应该视作假唱。毕竟,其一,人家没有欺骗受众,说他们的演唱是真唱;其二,他们的表演确实有二度创作的成分,从保障创作自由的角度,应该允许这样的空间存在。假唱的界定涉及文化领域标准化问题,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标准的研究。

  此外,假唱行为很大程度上属于道德问题,要从根本上防范和打击假唱,需要在提高从业者素质上下功夫。在这方面,标准化技术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全国剧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演出家协会等单位正在积极推进剧场人员的职业岗位认证工作,下一步调音师、调光师等舞台技术职业岗位认证也将有序推进。这样,有岗位资质的认证,有职业道德的约束,调音师再配合假唱,就会无形中增加违规成本,他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拒绝假唱的动力。

  本报记者 汪建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