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嫌"贫民"不好听 叫廉租房"平民住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民政府嫌"贫民"不好听 叫廉租房"平民住所"
2010年03月17日 15:00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问题:民国上海有廉租房吗?

  答:有,不过当时不叫廉租房,叫平民住所。最开始其实是叫贫民住所,国民政府嫌“贫民”这个词儿不太好听,改成了“平民住所”,实际上就是政府给贫民盖的房子。

  问题:政府为什么要给贫民盖房子?

  答:两个原因,第一,当时上海的房租太高。第二,当时贫民的收入太低。

  问题:民国上海的房租有多高?

  答:鲁迅的《病后杂谈》您读过吧,这篇写于1934年的文章提到了当时上海的房租水平———老式石库门住宅,两层楼,小天井,建筑面积一两百平方米,住三五户房客,每户每月得交房租一百两、巡捕捐十四两,再加上水费、电费,总有一百二三十两那样子,折合大洋近两百块。

  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一百多元,两百大洋就是两万。跟人拼租一套房子,每月还得交两万元的房租,这房租水平比现在的上海还要高出一大截。事实上,当时绝大多数房客都租不起带天井的老式石库门,他们只能租条件稍差的公寓房,以及条件更差的铁皮屋。即便这些较差的房子,每月房租也得二三十块大洋,碰上黑心的房东或者二房东,每月还得掏近十块大洋的公厕费、打扫费、洗衣用水费、电灯维修费。

  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房租?

  答:上海人多啊。当时上海最发达,也最安全,没钱人来捞金,有钱人来避难,每打一次仗就多一批人,抗战刚开始那年,上海公共租界平均每平方公里住五万人,新移民超百倍于原住民,比今天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五倍。来这么多人,住房需求肯定旺盛,而房子不可能无限增长,所以房租就一直往上蹿了。

  问题:那居民收入有多高呢?

  答: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做过调查,上海纱厂工人平均月薪十五块大洋,商店店员平均月薪十块大洋,在美商上海电力公司(这是一家外企)上班的小职员收入高些,属于白领阶层,平均月薪十九块大洋。也就是说,如果政府不帮忙的话,工薪阶层靠己力来租房,困难极大。

  问题:国民政府在上海盖了多少廉租房,房租怎么收?

  答:这个没有详细统计,我们现在只知道,光从民国十七年到民国二十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就分别在杨浦区、卢湾区和闸北区建成三处平民住所,每处平民住所都设有学校、礼堂、公厕和公共洗衣处,里面共有六百多套廉租房,月租一般在两块大洋到两块五角之间。

  问题:旧上海居住成本高,但为什么多数新移民仍然不愿回到居住成本不高的家乡?

  答:一如现代小白领明知大城市居之不易,宁可累得像孙子也不愿去中小城市享受慢节奏生活。这是为何?因为当时社会的资源分配也是极不均衡极不公平的,优质的工作、教育、交通、社保和资讯都被集中投放在有限的几个大城市,而小城镇以及乡村社会却付之阙如,于是大伙就往一处挤。

  李开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