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传承进北大校园 成“史上最奢侈的课”(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昆曲传承进北大校园 成“史上最奢侈的课”(图)
2010年03月30日 10:20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白先勇表示,希望高校学子成为昆曲的传承者。

  作为选修课的昆曲,第一学期以青春版《牡丹亭》为案例。

  青春版《牡丹亭》令学子如痴如狂。

  全部由大学生演出的校园版《牡丹亭》计划在今年学期末公演,来自北大、北师大等高校的近80名昆曲爱好者参加了面试。

  3月11日晚上,《经典昆曲欣赏课》在北京大学首次登台亮相。从今年开始,每年春季学期,北大都将用3个月时间向全校本科生系统介绍昆曲这门古老艺术。 

  近年致力昆曲推广的白先勇先生当晚到北大为学生上了第一节课。他说:“昆曲进入大学课堂,赋予昆曲学术上的新定位,将重新启发古典文化教育。”

  昆曲进北大,并非第一次,此前,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就已经在北大校园上演数次,不过作为一门课程,还是第一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表示:“年轻人喜欢昆曲,其背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逐渐强大之后的一种文化自觉的觉醒。”

  北大体内有昆曲的DNA

  白先勇从2004年开始推出青春版《牡丹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昆曲能够走进校园。因为白先勇认为,“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的观众,没有现在的年轻知识分子来关注,这种表演艺术的生命力就不会持续。我有一个信念,我认为美的艺术是普世的,是有普世价值的。如果我能做一部很美的昆曲,可能就会吸引大学生来看。”

  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昆曲传承计划,都跟北大有关。对此,白先勇说:“北大有很深厚的传统,上个世纪已经有吴梅先生等人扎下根基,开始传授昆曲课程,所以北大本身就有昆曲的DNA在里面,我想我们这一次重新设立昆曲课程,也是在恢复北大人文教育的老传统。另外,更重要的是,北大设立这个课程将对昆曲艺术在教育上给出一个定位,在文化意义上也给出一个新的诠释。我想这个意义更大。”

  打造高校版《牡丹亭》

  据悉,课程共分15次,第一期选定《牡丹亭》为个案,由不同老师从昆曲表现手法、与文艺思潮关系、舞台设计美学等角度全面诠释《牡丹亭》,课外还有影像观摩、示范教学等活动。

  作为课程配套内容,北大将发动高校昆曲爱好者成立“昆曲工作坊”,打造校园版《牡丹亭》,所有演职人员均从高校学生中选拔并在期末公演。

  白先勇虽然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但也是专业演员在表演,由仅仅受过短时间训练的学生公开表演尚属首次。3月18日,白先勇为校园版《牡丹亭》昆曲工作坊选拔学员时,80多名来自北大、北师大、传媒大学、人大、北理工、北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生报名参加。

  最后,通过选拔的大学生们将接受专业昆曲演员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资质优秀的昆曲爱好者日后可参加工作坊。特别吸引人的是,在学期末将参演一部从演员到工作人员全部由大学生担任的校园版《牡丹亭》,并计划在北大进行公演。

  选择昆曲希望提高素养

  北大艺术学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典昆曲欣赏课”,原本只预设了120人的选课名额,可开学前名额就已爆满,为此艺术学院为这门课专门申请了大教室,并把这门课的规模扩大到200人。而在选修课开课的首日,白先勇竟发现,当天教室内居然挤进了400多名学生。

  这些学生究竟是因为什么选择昆曲呢?是追逐时尚,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一位选修了这门课程的同学告诉记者:“我接触昆曲是从中学开始的,最早是和家里人一起去剧场看,就觉得特别美,虽然刚开始听不大懂,但是辅助剧场的字幕也能看明白。真正喜欢它的原因还是它能够营造一种非常高雅特别的意境,正是这个吸引了我,上大学以后,能遇上这么一门课程我觉得特别幸运,它的那种平静宁远让人沉醉。”

  学习昆曲显然并不能对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有所补益。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选择这样一门选修课是否对就业有帮助?另一位同学表示:“其实我所看重的并不是它能让我多多少就业的机会,这样的课程或者培训有很多,我去听课也没想着要怎么怎么样,更不用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了。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欣赏昆曲,是对自己文化素养的一个补充,这个东西可能不是实实在在的学历、技能,但它在未来发挥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会很大。”

  成为“史上最奢侈的课”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种类,在当今社会缘何大兴?诸多的年轻学子又为什么选择这一门生涩难懂的艺术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说:“我觉得这一点不出人所料,真正的美,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得到反映。北大的昆曲课被称为‘史上最火的课’,我倒觉得这是‘史上最奢侈的课’,能够在这样一个课堂听这样的课,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种缘分,有这样的幸运。”

  昆曲演员周好璐则表示:“学生热烈追捧昆曲,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昆曲在历史洪流之中、变迁之中,还有现在比较浮躁的这种整个的大环境之下,没有搅乱它的清丽优雅,而是始终保持本真淡定的艺术气质。所以我想像昆曲这样一种艺术,使接触它的人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会产生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虽然遥远,但是很亲切。”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

  从社会到学校,昆曲在全中国掀起了一轮热潮。田青认为,出现这种热潮,其背后是整个中国经济强大之后自然而然的文化自觉。他说“今天中国由于经济的富强,而逐步地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觉。你如果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就更谈不上欣赏昆曲了,所以叫‘衣食足然后知礼仪’。北大学子对于昆曲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种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

  觉醒后的文化自觉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保护,同时还有传承。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白先勇说自己不喜欢“遗产”两个字,应该翻译成“继承”更好,因为传统是活的,还会不断地发扬下去。白先勇表示:“可以说我们是在现代与传统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节点,首先我们演出的是一台正统正派正宗的昆曲。其次,我们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所以我们又是二十一世纪的《牡丹亭》。”

  晨报记者 周怀宗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