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蛋派”远去,文学但见胭脂气——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山药蛋派”远去,文学但见胭脂气
2010年03月30日 15:07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一个流派——“山药蛋派”。有着乡土气息的名称,概括了它的文学特色,作家们以鲜活质朴的人物形象、清新朴实的民间语言,反映农村,书写农民,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凝聚着璀璨的光华,为人民大众尤其农民所喜闻乐见。创始人赵树理的创作理念,代表了这个流派的大众化方向:写农民看得懂的书(不识字的也能听得懂),出农民买得起的书(选择便宜出版社),足见作家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情怀。

  而今的文学艺术难闻泥土香,但见胭脂气,高雅得离农民越来越远。眼下,作家多如群星,即便不读书的“×○后”,也可以写出几本畅销书,让文坛轰动;就是蹲在大牢的贪官,也在鼓捣小说论著,使世人刮目。至于影视的繁荣,呈现一派“阳春白雪”景象,越是让人搞不懂的东西越值钱,越有人吆喝。歌星们出钱到“金色大厅”镀金,霎时金碧辉煌,高雅百倍。本是出身农民的,一旦步入上流社会,不差钱了,便脱胎换骨。刘老根大舞台的门票,几百斤稻谷才能换上一张,与歌星昂贵的出场费一样,哪个农民买得起,消受得了?如说还在表现农民,却鲜见真正的农民形象,而多是电视、小品中调侃的对象。赵树理们从城市回到乡下扎根,赵本山们由乡下走向城市发展,这大约是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抑或是不同时代的不同路子?

  文化艺术要与国际接轨,走市场道路,农民看不懂买不起,似乎是崇洋、票房惹的祸。其实,作家艺术家们追求高票房,迎合高贵者,便忘了农民,或许也是另一种原因。说到底,还是心底以为农民档次低,不谙文学之高贵,不懂艺术之高雅,自然无须放在意下。忽然想起北大校长周其凤在谈到素质教育时说的话:素质要全面考量。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能吃苦耐劳,尊重别人,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诚哉斯言!如今并不缺少赵树理那样的大家,缺乏的是像赵树理那样为农民而创作的精神。

  山药蛋是粗粮,却是有利健康的绿色食品。有着八亿农民的大国,没有“山药蛋”,不仅仅是农民缺少精神食粮的问题,还有可能染上一些莫名其妙的“富贵病”,那样的社会文明,怎么说都是不完整的!

  王应献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