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引纠纷 商业化娱乐化触碰“传记”底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名人传记引纠纷 商业化娱乐化触碰“传记”底线
2010年04月12日 10:59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来,传记类出版物的出版屡屡“触礁”。《印象中国:张艺谋传》《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传记的出版,引发无数“口水仗”。

  有专家直言:在全社会越来越商业化、娱乐化的氛围下,传记已经离它的本意和功能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快餐”传记充斥市场,而传记写作和出版中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重视。

  是否需要传主的同意?

  《印象中国:张艺谋传》一书出版后引出一场官司。书中借张之口披露内幕、伪造的签名以及误导的封面,进行了“明显的侵权”。为此,张艺谋一怒以侵犯其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为由,把该书作者黄晓阳及出版方华夏出版社告上法庭。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令黄晓阳和华夏出版社停止侵权,赔偿张艺谋经济损失40万元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黄晓阳本人也喊冤,称自己并未损害张艺谋的名誉,不仅“通篇都在赞美”,而且传记也是根据媒体报道及相关书籍写成。当然,这些并不能作为免责的理由。

  传记作品是否需要当事人授权才可出版?相关律师表示,我国并没有法律规定传记类作品必须经过本人的授权才能出版。这场争议主要应该集中在传记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侵害了张艺谋的名誉权。

  20多个小时采访够不够

  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出版后,专栏作家柳红撰文 《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提出疑问。曾经担任吴敬琏的研究助手达9年之久、并曾出版 《吴敬琏评传》的柳红认为,吴晓波只是“对吴敬琏做过6次采访,每次3个多小时”,“在他采访之后短短3个月时间内,传记就出版了”。柳红认为,吴晓波只采访了传主吴敬琏,“与传主有关的人大都健在,岂能不做采访? ”

  面对质疑,吴晓波说:“在过去十年中,我写的每一本书,所有的写作时间都没有超过3个月的。我习惯于准备好所有的材料,然后以每天数千到一万字左右的进度,一口气完成。所以,对我来说,用两到三个月时间写完 《吴敬琏传》,没有难度的问题。 ”对于说他只采访了吴敬琏一个人,吴晓波说:“中外传记史上,从来不乏只采访传主一人,其余全靠文本资料、历史档案的传记。 ”

  求“真”是不是要曝隐私

  真实,是人物传记的生命。综观图书市场,还有很多传记都在“真实”的名义下,大曝传主所谓的隐私,引来传主家人的不满。 《周信芳传》等多本伶人传记的作者沈鸿鑫曾表示,现在的社会现状是文化娱乐化,传记出版开始有“戏说”趋势,很多出版社和编辑为了追求发行量和版税,刻意增加噱头和可看性,却忽略了传记创作的真实性底线。

  真实,是不是就全然没有道德底线,以大曝隐私博取“眼球”?在一次研讨会上,俞振飞的弟子、《绝代风华言慧珠》作者费三金指出,在写名人传记时,应该把个人倾向压到最低,执笔者也应该把握分寸。更重要的是,传记追求的是真实,但写真实并不等于写隐私。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如果把当事人在历史条件下的往事,用纯粹主观的视角去讲述,忽略了当时的各种客观环境,是有违于传记创作的道德底线的。   (记者 姜小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