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天兰铁路的日本技工:食物供应上受特殊照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修建天兰铁路的日本技工:食物供应上受特殊照顾
2010年04月16日 11: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修建天兰铁路的日本技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羁留在中国的日本战俘与侨民共三百余万人。经过一年多的大遣返,大多数日本人被遣送回国,但仍有部分日本技术人员被当局留用,其身份亦顺应大时代潮流而变化。建国初期中国西部天兰铁路的修筑,便与一批日本技工紧密相联

  文/王长华

  1950年冬天,寒冷的一个下午,西北门户的天水车站老站房前,从数节棚罐车辆组成的“专列”上走下许多人来,他们纷纷用新奇惊讶的目光瞅着白雪覆盖着的南北山梁,瞅着脚下陌生的黄土地。随后,他们向前来迎接的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宝天机务段、天水车站的领导展示了自己的调转信函。仅从服饰装束和语言、肤色,你绝对看不出他们是日本人。因为,基本不用翻译,这些日本铁路技工大都会讲一口略带东北口音的较为流利的汉语。

  这是《天水机务段志》描述的关于日本技工来到天水的一个场景。2010年岁初,记者访问了《天水机务段志》主笔、《西北铁路早期在天水史话》作者张福平。他在修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段历史,并为此走访了当年曾与日本技工共事过的中国人,还查阅了天水机务段保存的数十份日本技工档案,上面记载了日本技工到来的日期:1950年10月、1951年1月,连同日本技工的家眷在内,当时共有200多人分两批来到天水,其中有车辆检修、机车检修、机车驾驶、运输管理、行车组织、线路养护、土木建筑、内燃电气、医疗护理等方面的人才,正是当时建设铁路所急需的关键工种。这批日本技工大部分年龄约在30岁至40岁之间,最小的日本技工年龄还不到20岁。张福平曾将这段特殊的历史整理成文,发表在1998年4月13日的《甘肃日报》上,题为《秦州不了情》。

  特殊优待

  “日本投降之后,滞留在东北三省的日本人基本上在1946年5月至10月间被遣返回国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留用了原伪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所属的一部分技术人员,解放后这部分官兵参加了解放军。”作者风清在《敞开祖国的西大门——天兰铁路修建记》里记述了日本技工的来源。该文援引了当年参加天兰铁路修建工程的日本技工南谷正直的自述文字。南谷正直回忆,1950年10月,他和其他几百名被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接到命令,一路辗转开拔到了目的地——中国西北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故里——天水。

  不过,根据《天水机务段志》主笔张福平的回忆,在采访那些曾与日本技工共事的中国工友时,没有人提到这些日本技工是否参加过解放军。他强调,这些日本技工并非战俘。他们在青少年时,就在日本本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正规教育,后来又在沈阳、大连强化受训,具有较高的专业和文化素质,一直从事技术工作。被卷入侵华战争的日本技工最终成为了受害者。日本战败,这些技术人员被遗弃在中国,一度颠沛流离,境遇悲惨。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东北解放后,他们被吸收进铁路系统,日后又被调转到西北,参加西北铁路建设。

  日本人来到甘肃时,曾担任过陇西机务段段长的郑子祥那时还是小孩子,1952年,4岁的他跟随母亲来到陇西。当时中方技术人员奇缺,1951年,郑子祥的父亲郑朝银从丹东机务段技术室调到陇西机务段筹建处任技术员,也是陇西机务段中为数不多的中方技术人员。郑子祥认为,当年日本技工的技术水平是高于父亲的,父亲郑朝银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郑子祥至今收藏着一幅早年间的铁路设计图,这幅图的全名是“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天兰线陇西工程段陇西机务段内检查坑设计图”。天蓝色的图纸上,十分清楚地标记着如下字样:“设计者:蓬田;绘图者:品川;审核者:熊耳;科长:郑朝银;核准日期:1951年12月1日。”

  谈起图纸上的几位日本技工,郑子祥回忆,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日本技工的家属为丈夫送饭的情景,她们都穿着高高的木屐,咔叽咔叽地行走着,对丈夫毕恭毕敬。孩提时的郑子祥觉得很好玩,“和中国人生活习惯不一样。给丈夫提着工具箱,送到单位,鞠躬再见,下班再去接丈夫。”

  日本技工刚到天水时,都是租住民房,或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为妥善安置这些日本技工,半年后,就在北道埠道北铁路职工医院后面,建好房子供他们集中居住,取名为“铁路工房三院”。兰州铁路局原陇西机务段退休工人周荣太现已77岁,他曾经参加过建房的工作。周荣太向记者介绍,新建的房屋除带小厨房外,内室还分走廊、套间、储藏室、卧室等,充分考虑了日本人的生活需求,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布局合理、十分舒适。而这些住宅全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是当时天水最好的房子。

  日本技工在食物供应上也受到特殊照顾。郑子祥告诉记者,“他们吃得比我们好,大米、白糖,只有日本人有,中国人没有。”

  日本技工逐渐安定下来,他们的孩子直接进了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日本人很注意劳逸结合,利用休息时间举行运动会,并举办具有日本风味的樱花会。日本技工中间,有许多人信奉佛教,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有时也会举办一些佛事活动。

  不过,也有人用书信方式偷偷辗转投书日本报纸,如北道工务所的一名日籍工人,写信说在中国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受到了许多日本技工的批评。

  日本籍的劳动模范

  “我们和中国工友携起手来,一起战胜严寒酷暑,为工程的早日完成而奋斗。在这里,既看不出民族的隔阂,也看不到人的等级差别,还有多名日本技术人员被选为劳动模范。”

  多年后,曾参加过天兰铁路修建工程的日本技工南谷正直撰文回忆。

  出生在日本长崎县的川端新太郎,来机务段后任机车钳工,半年后因工作积极,被评选为一等劳动模范,受到表彰奖励,并很快得到提升,担任工长、检修领工员。

  出生在日本福冈县的田中梅五郎,1950年10月被调至宝天机务段,担任检修钳工。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他被评为西干局北道埠一等劳模,与川端新太郎一同出席了在天水召开的西干局劳模代表表彰大会。

  日本技工也发生过意外事故。1951年冬季,日本司机富田豆男运送路料到渭南镇车站,翌日清晨换班后到机车水柜的木楼中休息。接班司机忘记了机车正在补水,转线时木楼被铁链勾挂,富田豆男与副司机索章等坠落后受伤,被紧急送往天水西干局职工医院治疗。

  日本技工技术精湛,而且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劳动间歇,他们从来不像中国工人那样,会躺着休息,有时仅仅是站立一会。如果工作达不到要求,高级一点的日本技工还会扇人耳光,不过他们从来不会这样对待中国工友。

  一些日本技工收了中国徒弟,教徒弟技术非常诚心,要求也十分严格。原陇西机务段退休工人周荣太告诉记者,他非常要好的同事许启才就有一个日本师傅,名叫田边,是陇西机务段机车检修技师,铜焊技术非常高超。一般情况下,加工焊接一个机车零件,从高温到常温,要采取保温措施,逐渐冷却后才可以使用,但田边焊接的机车零件直接可以使用。田边将其精湛的技术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他的中国徒弟许启才。

  而根据《天水机务段志》主笔张福平的文字记录,当时为帮助提高学徒工学习业务技术的兴趣,日本技工还和中国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动手制作木制剖面教学器材。他们制作的汽室阀模型活动教具,一直保存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为天兰线首通机车装饰制作的领袖头像与齿轮麦穗图案,也保存到了文革后期。

  日本技术人员逐渐获得了中国人的尊敬与认可。原陇西机务段退休工人周荣太回忆,在当时的铁路卫生所,就有一位日本女医生,接生技术非常好。因为日本女医生采用了新式接生法,更加卫生,结果中国人纷纷找她接生孩子。

  遣返回国

  1952年底,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红十字会进行了多次接触,在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与日本岸信介政府双方所派代表的努力下,达成了分批遣返滞留在中国境内的日本人的协议。

  当遣返回国的决定传达到天水时,已是1953年的春天。日本技工已经和中国工友朝夕相处了两年多。在原陇西机务段段长郑子祥的记忆里,起初还给日本人安排了安全岗哨,怕有老百姓对日本人不利,但后来就没有那么紧张了,逢年过节双方也会互相走动。日本技工邀请中国同事参加他们的婚礼,会做日本菜请中国人品尝。许启才和师傅田边关系就处得很好。他和师傅一家合过影,经常拿出来给人看,全身照片是师徒二人一起照的,半身的是和田边一家人照的。田边回国后,两家还有书信往来。

  随着回国的日期临近,日本技工开始处理带不走的日常用品。《天水机务段志》主笔张福平曾访问了当年的一些亲历者。老人们回忆,那些日子,天水市及北道埠小市场上摆满了日本技工要变卖的缝纫机、铝锅、榻榻米、浴盆、照相机等物。西北铁路当局则为日本技工免去了水电和住宿费用,还召开了欢送会。

  1953年4月,这批日本技工在异国辗转经年后,终于踏上了返乡路。北道埠机务段派人从天水一直送到了青岛港口。周荣太回忆,田边师傅还有一个日本徒弟,名字叫内藤,当时也就是二十来岁的样子。内藤非常留恋这个他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哭哭啼啼地不想回国。也有日本姑娘与中国铁路工人结婚,最终留在了中国。

  回国后的日本技工,组织了“天水会”。1985年9月21日,以南谷正直为团长的“天水会”访华团,组织了26人来天水机务段旧地重游,他们用过的火车头当时还在。此后,“天水会”又多次组团,携带亲属子女来访。曾经担任过接待工作的郑子祥告诉记者,日本技工来中国完全属于自费性质,这是一段令他们感慨的人生经历,也算是他们比较幸福的一段时光。因为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道的礼遇,比二战后战俘集中营的待遇要好得多,也比日本战败初期的国内待遇要好得多。

  1998年春天,昔日的日本技工还带来樱花,在天水市的河边公园里栽植了樱花树,建起了樱花园。

  2009年9月,东京都立国际高等学校教师屈井弘一郎来到甘肃天水,作为一名学者,他想了解当年这段特殊的中日交往经历。他找到了《天水机务段志》主笔张福平等人座谈,遗憾的是至今健在的亲历者已寥寥无几。

  而历史记忆永远定格在了1952年10月1日上午10时,近10万人举行了庆祝天兰铁路通车大会。庆祝大会的当天,兰新线就举行了动工仪式,铁路继续向新疆挺进。 ★

  (本文参考了《天水机务段志》《西北铁路早期在天水史话》)

  资 讯

  天兰铁路即天水到兰州的铁路,全程约347公里。解放前,广袤的西北地区铁路资源匮乏,西部重镇兰州只能依靠公路运输,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兰州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民国政府曾经筹划过修建天兰铁路,1946年开始施工,耗费巨资,但几乎没有进展。一方面是因为当局腐败无能,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修建天兰线难度之大。该段地形险要,地质复杂,人烟稀少,交通困难。而修路工程用的沙石,甚至吃的水和工程用水,都要到很远的地方拉。新中国建立后,为打通通往西部的铁路干道,全面动员建设天兰铁路,该线于1950年5月开工,1952年9月29日正式通车,先后有十多万人参与了筑路,包括日本技工。毛泽东为此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