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中国电影的复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不要低估中国电影的复兴
2010年04月21日 09:45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说,每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口红销量均大增,作为“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口红可以给大众成本低廉的抚慰,于是,这种“低价产品偏爱趋势”便被称为“口红效应”。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电影票房飞升,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增速。同期,全球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不免波及中国,于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绩,被关联为“口红效应”。一时间,此说大盛。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口红效应”作用于电影的逻辑链条是:发生金融危机——大众失业、贫困、丧失购买力——无力购买高价值商品,转而依托“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实现心理满足——电影产业刚好成为这种“物”,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然而,根据事实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中国的事实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均不符合“口红效应”的逻辑。

  21世纪初中国遭遇金融危机了吗?遭遇了,又没遭遇。世界金融危机确实波及了中国,对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秩序造成了冲击,但是,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基本向好的发展趋势。而且,居民实际购买力水平一直在增长——只有全民声讨的房地产价格对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到2009年底,中国电影拥有36条商业院线,近5000块银幕,实现年度票房62亿。这些大多为21世纪新建的数百家影城的5000块银幕,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数量极少,大都设在省会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且大都处于市内繁华路段的商业中心,属于高档消费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正是保持着消费能力的城市居民的购票款,支撑起了62亿的年度票房收入。

  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兴,是电影产业超跌反弹的客观规律,是电影人艰苦奋斗的可喜成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现象。虽然电影产业仍旧问题多多、任重道远,但是中国电影人已经找到了比较明确的道路,正在脚踏实地地用劳动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中国电影,并不是传说中的“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赵宁宇(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