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军抢滩登陆海南临高角 抢占制高点歼顽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40军抢滩登陆海南临高角 抢占制高点歼顽敌
2010年04月21日 11:06 来源:海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4月20日上午,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临高县北部的“临高角解放公园”。丽日蓝天之下,园区的花草树木充满生机和活力。大海已经退潮,远离了岸边,因此园区异常宁静,使得那里的热血丰碑和烈士纪念碑愈发显得庄严和肃穆。在“临高角解放公园 ”,记者遇到了附近昌拱村的2位八旬老人王子志和王春华,在他们的讲述中,60年前的枪炮声仿佛又回响在耳边。

  解放大军挥师渡海

  “60年前的4月17日早上7点多,我们听不到海边的枪声和炮声后,才走出家门,看到身材高大的解放军战士走进村来,每个人的腰上都别着一圈子弹,样子很威武。有位年轻的军官还面带微笑,盘腿坐在地上,铺开随身带来的地图,向村民问路。”王子志和王春华回忆道。

  1950年4月16日晚上7时30分,第四野战军渡海作战兵团第一梯队西路编队———40军主力部队6个团的18700余名指战员,在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的率领和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的协助下,分乘300多艘木帆船,从雷州半岛灯楼角一线海岸起航,预定在临高角的昌拱和美夏一带海岸登陆。

  4月17日凌晨3时左右,韩先楚率领的40军主力船队开始在临高角东边的博铺港抢滩登陆。据《海南登陆战》一书记载,当时岸上的国民党守军拼命抵抗,用密集的炮火向海上射击,许多船中弹起火。韩先楚的指挥船也受重创,但他毫不在意,对着报话机大吼:“各船火力给我还击,狠狠地打!”一场恶战过后,敌军被击退。清晨6时,主力船队全部登陆。

  抢占制高点歼顽敌

  当韩先楚在海边酣战时,敌军位于临高县城西边制高点———高山岭上的炮兵营地,也被3月6日和3月27日渡海的苟在松和刘振华等人抢占,全歼了一个营的敌人,操纵了山头上的2门重炮,然后掉转炮口向海边的敌人防御阵地猛轰,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个核心工事,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主力船队顺利登陆。

  临高人都知道,高山岭是县城附近的唯一山岭,约200米高,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据山岭,谁就握有战斗的主动权。

  当天傍晚时分,登陆部队与接应部队来到高山岭脚下会师。韩先楚挥动着拳头,兴奋地对符振中等人说:“打了一辈子仗,还没有见过如此激动人心的一幕!”

  13烈士长眠龙门村

  从临高县城通往临高角的路上,离海边不远有个龙门村,村子西侧有座烈士坟墓,村民们都知道,那里埋葬着13位解放军烈士。

  原来,1950年4月17日早上,国民党在临高角的海军和陆军先后被打跑后,不甘认输,又派来2架飞机乱炸一通。当时,119师副师长黄长轩带着队伍从美台村里出来,刚走到龙门村附近就遭到敌机轰炸,他本人也被炸成重伤,不久离开人世,年仅36岁。那时,他的儿子黄世星刚出生6个月。

  与他一起牺牲的还有另外12名指战员。如今,他们就长眠在龙门村村边。

  娘家在美台村、后来嫁到文潭村的林碧玉阿婆,今年已经84岁。她还记得黄长轩副师长牺牲前,曾在她家歇过脚:“我那时也不知道他是位师长,后来他牺牲了,大家传开了我才知道的。那位首长人很好,在我们家里吃饭,死活不肯用我们的米,一定要用他们自己带的米。”

  村民告诉记者,每年黄长轩的儿子黄世星都会到临高给父亲扫墓。

    亲历者说

  本报临高角4月20日电 (记者李冰 陈耿 特约记者陈朝辉)今天上午,在绿树成阴的临高角解放公园里,亲眼目睹解放军登陆临高角这一历史事件的当地渔民———82岁的临高县临城镇昌拱村村民王子志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了当年的情形。

  “(农历)二月三十那天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国民党就不让我们出海抓鱼了。”王老回忆起60年前的那段往事时,依然记忆犹新。也就是在那一天———1950年4月16日傍晚,第40军近2万名指战员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启渡,预定在临高角附近的昌拱一带海岸登陆。

  “晚上11点多就开始有交火的枪声了,凌晨两三点时炮声大作,一直响到天亮,还有几架飞机从海口方向飞过来轰炸……”在王老的叙述中,依稀还可感受到当时战火纷飞的硝烟味。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在渡海大军和接应部队的联合打击下,敌方守军迅速瓦解。王老说:“当时我们村民都躲着不敢出来,直到(农历)三月初一那天早上,透过墙壁的破洞,看到许多头戴红五星帽的解放军进到村里。”

  据王老回忆,由于当时国民党向村民大肆宣扬“红五星”不是好人的谣言,村民们起初还对解放军有点戒备,但很快便打消了疑虑。“我们把自己平时吃的番薯饭拿给解放军吃,他们不吃,反而把自己带的白米干饭送给我们吃。”当时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很差,解放军这一碗碗白米饭的珍贵可想而知。

  “我们和解放军互相都听不懂对方的话,但是我们都知道了戴红五星帽的人是好人,而解放军们也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称赞海南的接应群众呢!”王老呵呵笑着,带着几分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陈耿 李冰 特约记者 陈朝辉

    记者手记

  在临高角解放公园,花木扶疏,整洁静谧。一座高大的纪念碑默默无言地矗立在海边,上面不仅记录了大军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概况,还密密麻麻刻满了烈士们的姓名。在上面,我们看到了副师长、团长、连长、排长……甚至还看到了炊事员、理发员、会计、文化教员等。可以想见,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只要拿得动武器的人都是战士。

  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曾经有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伟大的解放事业,他们来过、战斗过,最终献身于此……

  历史,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事情;而时间,则是一层层永无倦意落下的尘埃。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拂去尘埃,还原每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件、每一个值得记忆的细节,让每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都能够被后代记住,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们希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那一段段曾经激荡人心的历史,能够在我们这些记录者的笔下和镜头里得到忠实细致的还原,永远留存在后人的记忆中!

  本报记者 李冰 陈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