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墓地改写历史 东西文化交融前推1500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河墓地改写历史 东西文化交融前推1500年
2010年05月05日 13:27 来源:新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推论研究

  “楼兰美女”也是混血 

 “楼兰美女”的名气远大于“小河公主”,但在朱泓看来,这位美女的名字上则要加上双引号。

  1980年,中国新疆考古队在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人称“楼兰美女”,无论从装束还是外表,都与“小河公主”如出一辙。

  小河墓地和楼兰都在罗布泊地区,二者遗址相距不足200公里。小河文明,是一个史前时期的文明,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而楼兰文明的出现,则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两个文明相差1000多年,而且没有直接关联。

  直至今日,仍有学者在苦苦寻找小河集群的下落。有人猜测,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或是环境骤然恶化,使他们突然死亡或者迁徙他地。因为考古学家发现,罗布泊在随后的1000年里,似乎失去了生命的连接。

  但1000多年之后,罗布泊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王国。

  公元前176年,占据这一带的北方匈奴帝国给西汉王朝的汉文帝送去一封书信,上有这样几句话:“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

  正是这封书信使西汉王朝了解到,在西域沙漠的盐泽(罗布泊)旁,有一小国叫楼兰。

  可是,楼兰王国似乎与罗布泊地区的史前居民——小河人有着类似的命运。虽然有记载以来,它在罗布泊存在600年,但仍没能逃脱环境困扰,最终消亡。

  按朱泓的说法,3800多岁的“楼兰美女”,显然不是楼兰人,而是与“小河公主”一样属于同一时期的邻人。如果周慧和李春香的调查结果成立,那么“楼兰美女”无疑也是混血。

  发现“小河”

  瑞典探险家捷足先登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耳。”这是东晋高僧法显《佛国记》中的罗布泊。有着3500年至4000年历史的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

  “小河的命名与瑞典探险家贝格曼有密切联系。”周慧说,1934年,贝格曼率考察队由罗布人奥尔德克做向导进入罗布沙漠,去寻找一座奥尔德克早年看到的有1000口棺材、魔鬼在其中出没的墓地。经过多番周折,考察队在一条无名小河之畔,发现了一座小沙山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立木的墓葬群,于是,墓地便以小河命名,贝格曼称其为“死者的殿堂”。

  遗憾的是,随着贝格曼在1946年病逝,有关小河墓地的一切都消失在混乱的年代里。“直到2000年,在卫星定位的帮助下,新疆考古队才发现了小河墓地。”周慧说。

  DNA检测

  “小河人”有71%亚洲谱系

  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吉大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的身影出现在小河墓地。“小河公主”出土后,这位沉睡了3800多年的美女面部特征,引起了考古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的注意,对其种族众说不一,其中一种观点是,该女尸颧骨较高,眼窝深陷,鼻子尖而高,嘴唇薄且细长,毛发呈棕色……这些都是欧罗巴人种的典型特征。

  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梅村认为,这是印欧人中一支古老的吐火罗人,他们的文化源于印欧人的发祥地,即里海、黑海北岸的颜纳亚文化。

  今年3月,关于她的身世,有了一种新的观点,这是一支混血集群。

  从2003年开始,周慧和实验室的部分人员参与了挖掘和采样,采用古DNA采样标准,将所需样本带回实验室,还有一部分送到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做体质人类学研究。

  “学界一种普遍观点是,距今4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有欧罗巴人种到了那里,东方人到那里则是汉代以后的事。但我们做基因研究发现,这些人具有明显的东方谱系,在早期的小河墓地古尸个体当中,平均占71%左右。”周慧说,“遗传学家和考古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考古学家看的是骨骼,而我们是看DNA以及父系和母系来源。”

  “我们带回的适合做DNA鉴定的样本大约80例,其中提取成功58例,这些基因大多从骨骼和牙齿中提取。”周慧的学生李春香说,“确切地说,这一东方谱系起源地,是在中国北方到贝加尔湖的广大范围内,这大大区别于以往的观点,而且研究结果证明,亚洲的也占了很大比例。”

  改写历史

  东西方文化交融前推1500多年

  “从目前结果看,父系普遍是西方谱系,而母系是混合的。虽然东方谱系所占比例非常高,但多样性低,这说明其中有家族特色。因此,这种东西方混合模式并非源自战争,而是一种通婚,从东方过去的女性,在墓葬规格上地位比较高。”李春香说。

  有文字记载并为人们广为知晓的“通婚”,大约始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昭君出塞”,相比小河文明中的通婚,要晚1500年以上。

  小河墓地共分5层,在针对小河晚期古尸进行的研究中,更多我国北方人的谱系被发现出来。

  同时,南亚谱系也渐被发现,出现这一变化的区间,大致在三四百年间。“后来,通婚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原来人的基因逐渐被‘稀释’,亚洲谱系的比例逐渐下降。”李春香说,“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地域在当时是很吸引人的,而且是个很开放、很流通的区域。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确认东西方交融的时间,比以前认为的时间至少要早1500年。”

  “史料记载,早期的东西方交融始于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后来的丝绸之路,但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东西方的人群和文化在罗布泊地区,距今4000年至 3500年前已经产生了交融。”朱泓表示,“目前还只是初步的研究,从科学角度说,小河墓地做古DNA基因的比例关系还不能说是绝对的,究竟是哪个人种先到的小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发现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小麦在“小河”

  在小河墓地出土的古尸中,几乎都伴有一个草编篓出现,这也引发了学者的关注。

  “我们能看到草编篓中装着的是颗粒清晰的小麦和黍。”李春香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介绍,根据年代计算,这也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小麦。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小麦出自西亚,那么这些小麦是否由西亚传入?小河人的祖先是否在迁徙之时,把小麦由西亚带入小河,成为他们在沙漠绿洲中生存的重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不排除这4000年前的小麦为本土作物,是小河人自身培育出来的。

  另一项发现是,早在4000年前罗布泊的沙漠绿洲里,小河人的畜牧业相当发达。而与畜牧业相关联的羊毛纺织,成为了他们娴熟的手工技艺。再就是他们的女人所穿着的这种毛织斗篷与毡帽,经仪器分析其羊毛品质极高,这说明小河人饲养的牛羊均系上等品种。

  棕色长发、睫毛翻卷、薄唇轻抿、玉齿微露,身着腰衣,牛皮筒靴,羊毛毡帽上斜插着一根羽毛,3800多年前的神秘微笑……

  有人叫她“小河公主”,也有人称她为“微笑公主”。2003年初,小河墓地揭开神秘面纱后,她所代表的人群是什么种族类型、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考古界众说纷纭。

  近日,来自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DNA发现,“小河公主”并非此前诸多专家所称的单一欧罗巴人种,在遗传学上更倾向于东亚人种。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周慧认为,这项研究结果意味着,东西方文化交融比丝绸之路要早1500多年。

    本报记者 窦仲 实习记者 祝业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