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玉门关:千年要塞的燃情岁月(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8月05日 14:08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0)
玉门关:千年要塞的燃情岁月(2)
玉门关出土的汉简。

  河仓城的故事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虽然是唐代玉门关驻军人数众多的信息,但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即使是在汉代,玉门关一带驻守边防的士卒也有数千。我们不由地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支撑如此庞大的兵力,军需给养不是一个小数目,它们囤积何处?又如何传递运输?河仓城给我们给出了答案。

  出小方盘城,汽车向东北方向行驶约12公里,就能望见一座古城遗址静静地伫立在戈壁滩上,何双全介绍说,这就是汉代至魏晋时期玉门关、阳关一带西部边防守军的补给站——河仓城,汉代称其为“昌安仓”, 因靠近疏勒河,又称河仓城。当地百姓为了与小方盘城区别,叫它大方盘城。

  这座长方形的古遗址整体建筑在高3.8米的风蚀台地之上,内外两重城墙,完全由黄土夯筑而成。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整体高约6.7 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把内城隔为东、中、西三个相连的储仓,每间仓库约有30多米长,仓库的南面留有一门,应该是进出粮食的通道,仓库的南北墙壁上各有一排对称的三角形小孔,用来通风。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尚存有断墙,四个角还有土墩建筑的痕迹。第二重围墙则只剩北面土墩痕迹,其他三面的建筑包括仓库的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了。

  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194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曾在此城发掘出石碣一个,上刻“晋泰始十一年”字样,考古人员还挖掘出大麦、糜子、谷子等粮食。

  这说明,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驻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粮食、衣物以及草料供给,全部从此库中领取。

  古人为什么要把仓库建在河谷地带?

  何双全解释说,这应该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戈壁滩上风沙太大,仓库如果建在高地上,很容易被大风刮倒。二是为了方便运输。这些物资并非常人所想象的由驼队、马车穿越戈壁沙漠运输至此,而是利用靠近疏勒河的优势,先将粮草从各地征调至酒泉、敦煌后,由负责漕运的军卒从疏勒河上船运而来,囤积于此。然后根据沿线各驻守部队的需要,一一分配后,再船运而去。这样做,既提高了速度,又降低了风险,还节约了成本,可谓是一举三得。

  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战事频繁,河仓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仅城内有守军,城外的戈壁高地上,专门筑有仓亭燧守护河仓城,一旦外敌来袭,即可点燃烽火。

  何双全介绍说,汉代的长城每隔5里到10里就有一处烽燧,每个烽燧都驻有一定数量的军卒,他们兼有屯田和戍边双重职责,未经上级批准不能擅离职守。遇到敌情,白天用峰表或烽烟报警,晚上则用炬火或积薪报警。根据入侵敌人数量的多寡,烽烟和炬火的燃放地点有详细的规定,燃放程度也分了若干等级。

  遗憾的是,河仓城出土的汉简不多,又大都记载的是军中粮草往来调拨的情况。2000多年前,河仓城是否有过金戈铁马、烽烟四起的战争,我们无从考证。只能望着日渐干涸的疏勒河,想象在那遥远的年代,这里河面宽阔、船只往来,一派和平景象。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