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玉门关:千年要塞的燃情岁月(3)

2014年08月05日 14:08 来源:甘肃日报 参与互动(0)
玉门关:千年要塞的燃情岁月(3)
玉门关出土的文物。

  玉门关的三次迁移

  20世纪以来,玉门关及附近长城烽燧遗址出土了包括2300多枚汉简在内的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涉及河西走廊地区各代行政建置,丝绸之路北道,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内容,表明玉门关作为汉代长城最西端的一个关隘,是西部边防线的重要支点和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关联和咽喉要道。

  中国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这样评价汉代经营西域对于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性:“所谓通西域的丝路,实际上是在亭障遍地,峰墩林立和烟火相接的严密保护下才畅通无阻的。”

  玉门关通,则丝绸之路通,玉门关闭,则丝绸之路闭。

  所以,两汉时期,为保障中西交通通畅,中国对西域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必然途经玉门关。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赵破奴破车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李广利两次伐大宛,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攻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破北匈奴呼衍王,都是经玉门关出师的。

  正因为玉门关是汉王朝在河西走廊上一个重要的桥头堡,它的存留也与汉帝国的征西战略息息相关。

  何双全告诉记者,玉门关在西汉王朝西进史上曾有过三次迁移。

  玉门关建关之初是在小方盘城,这一点从玉门关一带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11枚汉简中就可以确认。这些简文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后到汉昭帝时期,小方盘城中驻扎有玉门都尉府、玉门候官、大煎都候亭、玉门关四个单位,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军事建制。

  到汉宣帝年间,汉王朝征西的脚步已经逼近了今新疆境内的楼兰古国。随着整个战线往西推进,玉门关搬迁到了距其原址西边约80多公里的疏勒河下游后坑一带。

  20世纪初,斯坦因曾在后坑一带发掘出250余枚汉简,这批汉简中大部分是西汉宣帝时期的简牍,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大煎都候驻扎地,而且从简文的记述来看,大煎都候和玉门关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应该是对进出关人员审查批准和验证放行的关系。虽然汉简中没有明确指出玉门关的具体位置,但是何双全根据自己对后坑一带尚存烽燧遗址的多次考察,对比史书和汉简中的信息,认为这里就是宣帝时期玉门关的所在地。

  然而王莽篡权打乱了汉王朝经营西域的步骤。

  1979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与敦煌县文化馆组成的汉代长城调查组,在敦煌县西北95公里,北距疏勒河8公里处的马圈湾发现了一处烽燧遗址,从中挖掘出1217枚汉简,其中有130多枚王莽时期与西域发生战事的上奏文本书简。从简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河西走廊战乱四起,西域已经完全失去控制,整个防线回撤,玉门关也从后坑一带东迁至马圈湾。一直到东汉时期,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域的再次经营,玉门关又迁回了小方盘城。

  东晋以后,由于内地通往西域交通道路的变迁,关址东移到合河戍(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汉玉门关日渐荒凉,其军事职能也完全丧失,仅作为往来商旅休憩的驿站使用。及至宋代,玉门关完全废除。

  从西汉设置,到宋代废除, 1140余年漫长的岁月,玉门关见证了绿洲丝绸之路的从无到有,从繁华到衰退,自己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记者 温波)

【编辑:张志刚】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