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王杰:“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分享到:

东西问丨王杰:“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2023年06月01日 1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是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维度。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系列策划,解读“四观”之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专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其中,天下观别具一格,这是中国人民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

  何为“天下”?天下观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天下观可为当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种启迪?中新社“东西问”日前就此专访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作为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的独特文化概念,拥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何为“天下”?

  王杰:“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天下”概念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天下观,天下观是中国人关于“天下”问题总的看法和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国家观、历史观。天下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精神的重要源流,是塑造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作为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的独特文化概念,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多样性意涵。

  从地理层面看,“天下”与“四海”“九州”“四方”等含义相似,是从自然地域和物理空间意义上来理解的。

  从政治层面看,“天下”是政治疆域内的领土和在这个领土上生存的人所构建组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和政治秩序,如“五服天下制”“九服天下制”“王道天下”等。

  从文化层面看,“天下”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包含着中国人的信仰和品格,如“天下情怀”“天下归仁”“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都是一种政治理想和人文精神。

  从哲学层面看,“天下”是一种思维和方法,是最高领导层思考如何治理天下和运筹谋划的一种智慧形态,如“以天下观天下”“中和天下”“和合天下”等。

  从生态维度看,“天下”是一种文明,文明的本质是要化人成人,是人性对兽性的超越,是人类为生存对生存方式的超越,如“化成天下”“天下文明”等。

  孔子立志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大同”,孟子志愿要“仁覆天下”,墨子要“兼爱天下之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老子指出要“以身为天下”,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情怀”的典型性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中新社记者:天下观有何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何体现?

  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是古人在修身观、家国观、诚信观、廉政观、民本观、和谐观等价值观基础上积淀而来的,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具体体现为:

  修身导向是天下观的基石。《大学》中讲的“行道于天下”,其关键就在人,一切从每个人身上开始,即内修,内修方能外治。历代士人往往“以天下为己任”,为着“平天下”的最高理想,首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严以修身,是“平天下”的首位标准。

小朋友身穿汉服在上海参加“国学开笔礼”活动,展示各自写的“人”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近年来,“开笔礼”等仪式收到热捧。汤彦俊 摄

  诚信意识是天下观的关键。中国古代将诚信视作天下伦理秩序的关键,核心意义都是“真”和“实”。《管子》里有“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也强调诚信对于立身做人的根本意义,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廉政追求是天下观的信心。所谓廉政,就是从政不苟得,不妄取,不受不义之财。《礼记·曲礼上》曰:“临财毋苟得。”汉代刘向认为:“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清朝陈宏谋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在古人看来,廉者是为官之本、为政之要,“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是一种“平天下”的信心。

美国知名艺术家代表团参与“趣淘”漳州文化艺术周活动,成员参访福建漳州二宜楼,体验土楼文化。张金川 摄

  和谐发展是天下观的目标。“和”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古人关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魏晋以来儒、道、释融合,体现着中华文化极强的凝聚力。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为贵”逐渐成为社会活动领域的重要准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一国独大,只能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新社记者:为何说天下观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

  王杰:中国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大陆环境中,各部落、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从未停息,很早就有自己的天下观。如《尚书》中的“协和万邦”,《周易》中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一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在当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维、新视野。

北京孔庙内的孔子像。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陈硕 摄

  商朝时期,天下分“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了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天下观逐渐深入政治理念中。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统治秩序日臻完善。这其中,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这样的天下观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着新时代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对决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视觉中国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这一论断,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个重要渊源。千百年来,经过中国人民的理论构建与躬体力行,追求天下之义、天下之利、天下之和,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滋养。

  中新社记者: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下观可为当下全球治理提供何种启迪?

  王杰:天下观是中国自古至今的国际战略观,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一直传承至今,为当下全球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

  “胸怀天下”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共同担当。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基于“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价值原则、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伟大构想,是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天下观,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维护长久和平和共同发展以及为破解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2023年5月18日晚,演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表演,迎接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贵宾。毛建军 摄

  “谋天下之公利”与建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孔子认为要“见利思义”,孟子主张“以义统利”,荀子告诫“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谋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一己之私利。中国要发展,同时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发展,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造福世界人民。

  重视“天下万民之心”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亲善和睦,既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别人过得好。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将此释为“推己及物”,这种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全球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坚持以民为本,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推进国际秩序改革。

2023年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前的喷泉广场。该论坛旨在提供一个共商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和环境等问题的高层次对话场所,以推进亚洲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骆云飞 摄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在最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中,首条就是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世界担当,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入新纪元创立正确道路。(完)

  专家简介:

  王杰,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思想解读嘉宾之一。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十八讲》《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公开课》《领导干部政德公开课》《实学文化丛书》等。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