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短评:北京文化,为何迷人?

分享到:

东西问丨短评:北京文化,为何迷人?

2023年09月14日 21:20 来源: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记者:安英昭

  初秋北京,一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隆重启幕。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2023北京文化论坛14日至15日举行,中外参会人员多达约600人。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图为开幕式现场。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事实上,千百年来,北京的文化一直令无数中外名士着迷。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将彼时的元大都北京称为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汗八里”(意为“帝王之城”),乃至“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地方”。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赞美北京中轴线,“其建筑的雅致和优美由于它细长的线条而显得突出”。

    利玛窦(左)和明朝官吏徐光启的画像。视觉中国 供图

  20世纪早期,罗素访华期间被北京的古典建筑所吸引,直言“天坛是我能够看到的最美的建筑。我们往往静静地坐在那里,沐浴着冬天的阳光,心境一片平和”。泰戈尔、萧伯纳到访北京后甚至都表示“如归故乡”“我属于那里”。

  当然,还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四世同堂》,沈从文的《到北海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众多中国文学、文化名家笔下,北京的文化气息更是独树一帜。

  北京的文化,为何如此迷人?

  北京的文化,高雅而博大精深。“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居庸关,俯瞰北京城,可知古都气势之宏,亦可感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走进故宫博物院,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超过180万件藏品浓缩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从各国政要到中外游客,置身其中,无不为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所震撼。正如纪录片《紫禁城》的主题歌所唱,“畅音阁里终一叙,六百年一粟,沧海一梦”。

故宫博物院。图 ICphoto

  北京的文化,通俗而平易近人。若是在“有名三千六,没名数不清”的胡同中溜达,感受感受汪曾祺笔下北京的胡同文化,或到前门大栅栏来一碗大碗茶,去天桥底下听一段相声,再往北京友人家吃碗炸酱面,那真是“盖了帽儿了”。

市民在宫门口东岔胡同商铺购物。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北京的文化,古朴而传承千年。北京拥有50多万年以上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从周口店到琉璃河,从潭柘寺到雍和宫,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以集中呈现。沿着中轴线,南至先农坛,素有“天下第一仓”之誉的圆廪神仓近期将向公众开放,这一逾二百年未开放的古建群届时也将恢复历史风貌。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坐落着故宫、钟鼓楼、太庙、天坛等诸多古建筑。图为眺望北京市中轴线上的鼓楼。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北京的文化,新锐而与时俱进。北京古朴,但绝非陈旧。先锋艺术让798、751等老工业厂房焕发出时尚气息,文创产业令郎园、隆福寺旧貌换新颜。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6月,北京全市已备案博物馆217座,平均每10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加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实效,长城文化带建设稳步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亮点纷呈,文博文创产业使这座古城更加历久弥新。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麦翔云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北京的文化,开放而融会东西。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作为首善之都,北京堪称典范。建国门古观象台上,至今仍陈列着铸造于清代的八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其中六件为康熙年间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督制造。故宫钟表馆里,一座座西洋自鸣钟用各式响声,把人们带回那段中西方交流互鉴的时光。作为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让外国友人流连的不只是鸟巢、水立方和首钢园,更是那一句深入人心的“北京欢迎你”。

  北京的文化味,怕是永远也说不尽、道不完、赏不够。浓缩至两日的北京文化论坛,正是其悠久历史、绵长文脉的集中展示,“京彩”值得品味。

  (东西问微信公众号)

【编辑:卢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