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朱清时谈南科大改革: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2)

2014年09月15日 10:3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迂回曲折的教改探索

  5年过去,南科大已拥有一座占地194.38万平方米的校园和600多名学生。这所大学形成的“6+3+1”的招生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南科大自行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高中阶段的平时学业成绩占10%),成为朱清时给南科大留下的重要“遗产”之一。

  与此同时,南科大形成了“院士亲自授课、小班制教学、书院制管理”的教育机制和“设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和顾问委员会”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都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和朱清时初任中国科大校长时一样,南科大校内外的质疑依旧此起彼伏,最刺耳的批评之一就是“南科大放弃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梦想”。

  对此,朱清时回应:“大家对南科大有很高的期待,但是并非所有事都可一蹴而就。2011年,我们采用完全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方式,是想探索一种新的高教机制,但改革很复杂,必须走迂回曲折的路。完全自主招生取得共识很困难,操作起来更困难,组织全国性考试靠一校之力很难做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考、采取的‘631’招生模式更符合现实。这已为中国高教改革注入新的因素。”

  对这种迂回曲折的探索,有人赞许、有人讥讽,更有人忧心忡忡,担心“妥协过多会影响改革的锐气”。对此,朱清时以“攀登珠峰”来形容自己的态度:“改革的锐气表现在最高目标始终不放弃。就像攀登珠峰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有切实可行的做法才行,南科大的教改大到去行政化、独立法人治理,小到员工年金、医保,都要有具体办法,这不是靠设定目标可以代替的。这不等于妥协,只有这样才能前进,要不然就会中途掉下去。”

  朱清时也坦言,现实确实修正了他曾有的很多想法,这5年也让他变得更“实际”一些。他用“意气风发”、“理想就在眼前”形容自己刚到深圳时的心理状态,说那时并没有想过会经历那么多的困难。但正因为如此,朱清时对中国高教改革的艰难才有更多切实的体会。

  “因为每个人跟教育都有关系,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懂教育,对看不惯的东西都要攻击,教育改革很难形成共识,容易受到大范围的批评。”对于外界的报道和议论,这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偶尔也会对一些观点耿耿于怀,但更多的时候是坚持:“教育改革必须要敢于担当,敢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要期望改革当时就会赢得一片喝彩。”

  寄望于后来人

  当南科大的教改在争议中稳步推进的同时,朱清时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5年来他瘦了十来斤,高血糖、高血脂、胆固醇凝固、脑供血不足等多病缠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除了必须吸氧外,他还经常吃不下饭,要服下大剂量安眠药才能入睡。

  然而,直到卸任时,朱清时仍在为工作上的事情抱憾。

  他期望学校能超越个人,实现独立发展。“学校办得最好的状况,是把规章制度、人才队伍建立起来,不管由谁来做校长,都能够正常运转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没有在任期内制定一部《章程》,成为朱清时最大的遗憾。由于担忧匆忙制定《章程》不够成熟,他便思量着搁到有经验时再说。但等到“经验较多”时却发现为时已晚,“你快要退了,把这些固定下来,新领导不同意怎么办?所以现在快要退的时候已经不可能做这些事。”

  遗憾之下,朱清时将希望寄于未来。他说,南科大改革成功需要很多机遇,其中之一就是创校之初的几届校长都能坚持改革,且对改革路径有共识。他认为,如果按照现有的框架运行,坚持最初的信念,南科大一定会成为一所一流高校。

  或许是身在特区的缘故,他屡次将南科大改革与30多年前的深圳蛇口相提并论,试图说明教育改革就像市场经济改革一样一定会成功,但最早改革的地方未必最成功。

  “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尝试不扩招、采用多元方式进行升学考试、为人才建立更好的薪酬待遇、为青年教授建科研团队、赋予学术委员会更高的权力……如果南科大不这样做,谁相信这可能做到?”朱清时认为,就算最终改革成功的不是南科大,它的探索也有助于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教育改革的难点和弊病所在,更有助于让人们相信“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詹奕嘉)

【编辑:杜雯雯】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