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不应千校一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不对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新课改不应千校一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并不对立
2009年02月01日 15:4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访云南曲靖一中校长李晶

  一所边远地区的中学,连续三年高考中一本上线率70%以上,升学率98%以上。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成绩揭晓,曲靖一中理A18班59名同学全部上600分,成为云南省内最牛的高考班。而该校对“高一、高二从严管理”,高三“放羊吃草”的做法,颇耐人寻味。

  在曲靖一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早自习7:30-7:45共15分钟,每节课时40分钟,下午2:30上课至4:50放学,5:00-5:15做操。晚自习从晚上7:30-9:00共90分钟,周六下午、周日全天不安排补课。

  带着好奇,记者见到了学校的校长李晶。1987年重庆姑娘李晶从云南师大毕业就来到曲靖一中,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其后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奖章、劳模、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名誉接踵而来。然而吸引记者的并不是各种荣誉,而是她的治学治教之道。尤其是今年云南省开始推广高中新课改,云南曲靖一中的独特设想和打算。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对立

  见到李晶,正好赶上她刚刚上完自己的数学课。瘦弱娇小的她除了当校长,还一直在一线教学,每周七节课。她连续带了三届高三毕业班,而且学校高考数学前三名都是她的学生。

  究其理由,用她的话说,一是怕自己变懒,二是给老师带个好头,三是可以体验与学生打交道的快乐。

  “像我们这样的一类中学也和其他学校一样承担这两种责任:培养合格公民、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在曲靖一中学生身上就体现出高分高能高素质。”

  “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良好,学习也就自然上去了。其实,我反对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在我们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包含了相当的素质教育的内容。”

  李晶说,曲靖一中建校已经有96年的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依靠的是骨干教师群体,造就了学校在云南是数一数二的校风、教风、学风。

  “从我办教育的经历看,学校的管理应当借鉴企业管理,如他们良好的制度。但是单有制度不行,知识分子有其特殊性,比如到四十岁的教师都有职业倦怠问题,工作出工不出力。因此在管理上仅有刚性的制度和管理不行,还要以人文管理为重。应当尊重教师的专业个性、专业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是学校软实力的标志。”

  “一句话,校长要容人容事。”

  她认为,在学校的管理上,刚性管理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要精耕细作,管理中要包含有人文的东西。刚性制度柔性管理,这就是四两拨千斤,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

  教师是新课改的保证

  “今年云南开始推广新课改。我觉得对于学生要严格管理,否则人格品德会有缺陷。”李校长认为,教育与教学不能分离,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教诲和培养的内容很多。对于学生的人文关爱不是迁就,而是培养他们成才。

  “课堂教学改革,我不同意千校一面,教无定法。”

  目前,曲靖一中为新课改也提出了一些规范:如学前的学纲、施教过程中的教纲。学校设计了“10+30”教学模式,即课堂前十分钟为学生提问时间,然后教师开始授课,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效果不错。

  此外学校还为此实施三个工程:

  基础工程,要求全体教师重视打基础、练内功,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能。

  青蓝工程:每年举行一次“青蓝工程”拜师仪式,新老教师结对,师傅带徒弟,由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在操作层面上,师傅的课程安排先行一步,徒弟紧跟其后,双方再进行沟通,效果奇佳。

  名师工程:已从2005年启动,要求当选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切为了课改的需要,要善于自己找问题,而不是沾沾自喜。”

  2008年,学校引进了15位教师,其中五位是研究生毕业。

  “他们没有老教师的思维定位,没有旧有教育观念的束缚,有利于学校教改的推行。明年对于老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年轻教师是最大的机遇。新课程关键是观念和理念,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就是这个道理。”李晶说:“把教学引到何处去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认为,改革不应是自上而下,否则学校的中层和下层不动的话教育教学工作会很被动、很尴尬。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他们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校长还重要。只有他们才能保证新课改的高效和可持续性。 记者 朱振国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