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学校体制的边缘 外聘教师能否摘"外聘"标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行在学校体制的边缘 外聘教师能否摘"外聘"标签
2009年11月09日 09: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外聘教师行走在学校体制的边缘

  若不是张兴畅自报家门,没人会把这位女教师同冲锋枪联系到一起。数年前,在一家军工企业,张兴畅曾经把火热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这些冰冷的枪械。冲锋枪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道制作工序,至今深深刻在她的脑海里。

  然而,由于企业改制,人到中年的张兴畅被迫另谋出路。2007年,她应聘来到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同,从而登上了三尺讲台。“我的技术也算是完成了‘军转民''。”被学生簇拥着的张兴畅面含微笑。

  那一年,张兴畅已经36岁了,可是在军工厂里“打磨”出的一番身手丝毫没有过时。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她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一点不输给其他同事。如今她教授“机械制图”和“数控技术”,一周要带20节专业课,其中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训课。

  “张老师有时把过去自己生产的轴承带到课堂上,她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张兴畅颇为得意。

  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不少像张兴畅这样的外聘教师,他们有的兼职,有的全职,大多担当着实训指导的教学任务。

  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中职、中专学校开始“多条腿走路”,开门办学,纷纷从企业引进现成的技术骨干,“借鸡生蛋”。这些“外援”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生产经验,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后来,有一部分老师,因为企业破产或者身体原因,就留在了学校,彻底干起了专职老师。

  然而,由于他们“半路出家”,受自身条件与外在环境的制约,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享受合理的待遇;而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缺乏制度支撑,疏于规范。外聘教师就这样成了一支“流动部队”,行走在学校体制的边缘。

  在这里,职称问题就是一道搁在最前沿的障碍。由于不能和校内的职称“兼容”,他们的专业技术资格不好认定。“过去在厂里是工程师,到了这里到底算什么呢?”一位姓李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和同事当面不提职称的事,但是他们心里都有一丝不安。“逢年过节,我们一分钱没有,收入只有他们的一半,干的是一样的活,差别真是大!”这位老师颇为感慨:“有时感觉像个局外人,也不愿多和学校打交道,反正上完课就走。”

  “实习指导教师”职称的增设让外聘教师看到了希望

  为了把引进人才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也为外聘教师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今年10 月,安徽省教育厅出台了《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与《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两份规定。依据文件,“从事教育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与中等专业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的离退休教师以及在我省中等专业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都可以评定实习指导教师的序列职称。

  “这样,可以把一些技术能手、老专家吸引进来,同时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安徽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齐建平表示,有了校内职称,就可以对外聘教师的薪酬发放进行规范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职称的增设让不少外聘教师看到了希望。“我的计算机和英语刚考过,原来准备参评工程师,现在考虑转评这个职称了,从而可以和学校靠得更近。”张兴畅表示,职称问题关系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校内职称,可以考虑在教师岗位上一直干下去,“否则学校减员,没有教师职称的肯定先走人。”

  “拿到校内的职称,不在这里干,还可以到其它学校干,有条件自由流动了。”35岁的许昌文“转战”过好几家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他自然有着另一番考虑。

  一些校内老师对于“实习指导教师”职称也是热情高涨。“这是好消息呀,实习指导教师在我们学校一直‘很牛'',‘双师型''老师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令人羡慕。”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的几个年轻教师摩拳擦掌,纷纷表示想拿到双职称。

  齐建平处长表示,当前形势下,“双师型”概念正在悄然发生演变。“过去强调的是,校内的老师去工厂锻炼,当一名合格的技师,现在也呼唤校外的技术人才到我们这儿当老师,对他们而言,同样也是多了一份社会认可。”

  不过也有外聘教师担忧:“如果和校内老师一起参评‘实习指导教师''职称时,我们能站在相同起跑线上吗?”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中职学校没有真正实施“评聘分开”,职称的指标还要靠人事部门来核定,指标分配到学校。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