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金年度报告(4)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6月30日 07:13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7.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1)金融资产

  a。金融资产分类

  基金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b。金融资产的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

  持有至到期投资按交易日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不含应收利息)确认入账,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在终止确认、发生减值或摊销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基金权益,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计入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产生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金融负债

  金融负债于初始确认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与该金融负债相关的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金融负债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当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时,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义务已解除的部分。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对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

  a。场内交易的有价证券,以估值日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市价(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上一交易日市价估值(如果上一交易日至估值日期间该证券分红除权,按上一交易日价格经分红除权调整后的价格估值);有确凿证据表明证券上一交易日的市价不能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如上一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购并、异常原因等导致股票长期停牌或临时停牌等),采用估值技术对该证券最近交易的市价进行调整,以确定其公允价值;在同一市场的多个交易所交易的证券,以其流动性最好的交易所公布的价格估值;同一证券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交易的,按证券所处的市场分别进行估值。

  b。场外交易的有价证券,以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或经纪商的平均报价估值;不能获得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或经纪商的平均报价的证券,采用估值技术等方法确定的价格估值。如果以上价格均不可得,按摊余成本(资产支持证券为剩余本金)估值。

  c。首次公开发行的未上市股票,以发行价估值。未上市的配股或增发新股,按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估值。定向增发、公开发行网下配售等有锁定期的流通受限股票,按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估值。未上市的债券,以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估值(其中,未上市可分离交易债券,分别按债券和权证估值);不能获得独立第三方提供价格的,采用成本估值。

  d。被摘牌或退市证券。被接管或被其他公司并购的证券,根据被接管或并购的条件计算确定估值价格。

  e。股票股利。如发行新股作为股票股利,且以不同于其母股的交易代码交易,以该新股的市价估值;如果以与母股同样的交易代码交易,以其母股的价格估值。

  f。权证。场内交易权证按交易所公布的市价估值;当日无交易的,以上一交易日的市价估值。公开发行的未上市权证,以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估值;若不能获得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价值估值。

  g。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单位信托)。场内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单位信托)按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市价估值;场外交易的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单位信托)等集合投资工具按其单位净值或报价估值。

  h。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和期权,以交易所正式交易结算价格估值。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以独立第三方提供的价格估值;若不能获得独立第三方价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价格或选择交易对手的价格估值。

  i。交易类金融负债,按与之相对应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估值。

  j。如有确凿证据表明按上述方法对证券资产进行估值不能客观反映其公允价值的,社保基金会组织相关方面协商确定合适的估值方法。如国家发布了新的估值原则,遵从新的规定。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