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美国为何枪患猛如虎

美国为何枪患猛如虎

2022年05月29日 00:57 来源:北京青年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向长河专栏
  美国为何枪患猛如虎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5月2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尤瓦尔迪市一所小学发生枪击事件。一名18岁男子开枪,造成2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19名儿童。枪手是同一学区的一名高中生,今年18岁,庆生时买了两把枪作为自己的成年礼物。他闯入学校,一间教室接一间教室开枪,其行径令人发指,让枪患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美国为何枪患猛如虎?美国是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国家,在所有富裕国家中,美国枪支谋杀率和自杀率均居首位。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美国今年已发生死伤4人以上的枪击事件210起,超过1.67万人在各类涉枪事件中丧生。

  笔者在欧洲待过多年,欧洲大部分国家拥枪合法,城市里不显眼的地方会找到枪械店铺,老百姓见怪不怪。但总体上,欧洲国家治安远比美国好,除了前些年有持枪恐袭事件偶尔发生,平常刑事性质的枪击案鲜有发生,更不用提校园枪击案了。然而那年到美国洛杉矶出差,因司机违规左转,被一警察拦下,车停下后,青天白日之下警察居然掏出枪,防止我们有“不轨”之举,让笔者大为惊异。

  美国民间究竟有多少枪?近3.3亿人口的美国,民间枪支保有量超过4亿支,平均每人持有不止一把枪。枪支泛滥导致涉枪暴力高发,已是美国社会严重顽疾之一。

  美国控枪为何这么难?从法理上说,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持枪权,持枪自由被视为美国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也因为如此,美国形成根深蒂固的枪支文化。20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社会生态还是武器杀伤力都发生了巨变,随着美国国内民众对立情绪不断上升和社会撕裂程度进一步加大,枪支非但不能保平安,相反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惨剧,但这种过时又危险的枪支文化却难以被撼动。在具体实施上,美国各个州松紧程度不一,得克萨斯就是美国枪支监管最宽松的州之一,去年该州共和党籍州长格雷格·阿博特签署了一系列相关法案,让购枪、携枪、拥枪变得更容易。

  在此法理与文化背景下,枪支生产、买卖和使用形成庞大产业链,全国步枪协会等拥枪利益集团早已渗透到美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全国步枪协会已有140多年历史,有超过500万会员,许多知名政要都是该协会会员。作为美国枪支制造业和枪支爱好者利益的代言人,该协会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是美国实力最强的游说集团。美国司法部的报告显示,2000年至2020年,美国枪械制造商总计生产逾1.39亿支枪投放民用市场,仅2020年一年就投放1130万支。美国全国射击运动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枪支弹药市场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去年达到705亿美元。选择持枪的美国人也越来越多,去年新增持枪者就有540万人。

  步枪协会始终致力于将一切可能的控枪举动扼杀在摇篮中。美国是选举政治,政客的心目中选票是第一。手握金钱和选票,美国全国步枪协会总是能成功游说国会议员,让美国历史上数次枪支管制法案流产。美国网站“公开的秘密”数据显示,1998年至2020年,美国反控枪团体累计花费超过1.7亿美元游说政客、左右立法,其中仅全国步枪协会就投入超过6300万美元。在枪支利益集团的阻挠下,美国已有20多年未通过重要控枪法律。

  暴力文化进一步催化枪患。从踏上美洲大陆屠杀印第安人到骑马开枪拓荒的“西进运动”,暴力是流淌在美国人血脉里的基因。长期以来,美国当局对暴力文化传播监管不力,公众教育缺失,社会辅助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都助推社会文化中暴力基因不断生长。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子游戏到互联网,美国文化中的暴力元素,通过无处不在的媒介扩散传播着。军队、黑帮、以暴制暴的警察甚至是超级英雄,都成为百年好莱坞电影电视流行的主题。

  美国全国反电视暴力联盟官网显示,根据2014年一项针对美国电视节目涉及暴力内容的调查结果,美国全国无线、有线电视节目中,37%含有暴力;家庭影院有线台节目中,86%含有暴力;美国电视网台节目中,85%含有暴力。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暴力信息数量和传播速度更是呈几何级增长,也更难追踪和消除。美国缺乏对涉暴信息、网络暴力的有效监管,一些实施犯罪的内容甚至能够在互联网上直播。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滋长了美国社会的“暴力性格”。美国社会的不满和暴戾之气在日益上升,“一言不合就开枪”的现象越发司空见惯。

  枪支暴力还同美国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主义、贫富差距等诸多问题相互牵扯。最近几年,新冠疫情暴发、经济遭受冲击、种族矛盾凸显等因素导致私人枪支持有量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枪支暴力激增,又刺激更多人购枪,形成恶性循环。对近乎“日更”的枪击案悲剧一再上演,美国人似乎已经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了。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