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小城镇“抢地”冲动强烈 违规违法用地问题凸显(3)

2013年06月13日 08:0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土地供应向小城镇倾斜 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城镇化、工业化、农村土地利用制度设计科学严谨,我国完全有把握形成梯度适宜、分级承接的农村转移人口分布格局,不会出现农民“一窝蜂”进城,大规模挤入大城市的问题。

  重庆等地实行户籍制度改革,超过半数以上的农民都选择进入小城镇,既是因为小城镇门槛较低、成本较少,也是因为小城镇距离农民原居住地较近,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较为熟悉。大量农民转户进入小城镇,给政府城镇化战略以启示:应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优先选择,使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民的主要载体,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基础上,保障小城镇用地供应,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土地供应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要真正建立起“人地挂钩”的机制,解决好“地随人走”的问题,农村人口迁移到哪里,这些人口所占用的建设用地就转移到哪里;从哪里迁出的人口,哪里就相应减少这些人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促进城乡人口、土地要素的平衡流动。

  建设用地指标保重点工程和大项目无可厚非,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已成其主要选择,与此相配套的土地供应不仅应倾向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应服务于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土地供应向基层倾斜的机制,提高人口承载力。

  不少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是转户人口最主要的落脚地,建设用地紧缺制约着城镇化体系的完善,必须妥善改革土地供应模式,在保证满足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小城镇倾斜已成为必然选择。应考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在用地安排上,尽量按照集约、节约标准,根据单位人口承载量和经济密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记者 李松)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