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未来中国3.9亿农民将市民化 城市越大外来人越多(4)

2013年11月04日 11:0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农”往哪里摆?

  18亿亩耕地红线、特别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粮田底线,尚难讲有绝对能确保的答案,而“空心村”、撂荒田、留守儿童……已现实地刺激着社会神经。诘问离不开“三农”命题:谁来种粮食?农村还要不要?农业现代化靠谁来实现?

  也因此,当不少人仍以惯性思维去实施“新型城镇化”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是一个托举城乡、统筹解决系列课题的大篇章,农民,则是其中的核心主题。

  城镇化绝不意味着农业的凋零、农村的凋敝。过往的实践显示,一面是,数亿农民进了城,聚居而非安家,成为大中城市的“流动大军”。另一面是,以“993861部队”(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愈发明显。

  这不该是城镇化的结局。

  曾有人认为,“城市化的能量是无限的,其结果应该是城市消灭自然,消灭农村,从而堆砌起更多更大的人工空间。”然而,城市的无度无序发展,已带给人类不少深刻的教训和难以弥补的遗憾,一些乡村优美恬静的自然机理被无情地破坏。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

  这是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在望城,让人们多多少少开始体悟到一丝从城市、小镇、村庄进行切换的网络化循环之美。徜徉于那里光明村的山间步道,看整饬如新的乡村民居,畅想即将铺展的生态农业画卷,或与闲暇时来此“吸氧”的城市人交谈,关于农村、农民、农业,关于就业、收入、服务,关于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人生价值,许多既有观念不是不可以在顷刻间颠覆。

  从这个意义上说,镇和村,不该在城镇化浪潮中沦为附庸或仆从。城、镇、村的和谐共兴共美,当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义。

  着力于建立起镇、村与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着力于提供那些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着力于建立城-镇-村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新关系,这或许正是望城探索的价值所在,或许也正是望城的希望所在。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城镇化,一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大问题,“路子走正”的一个含义,正是要规避那些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错误。记者 姬斌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