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官方应支持地震预警(3)

2014年10月09日 02:09 来源:中央电视台 参与互动(0)

  何强:

  大概就是300人 15天的量。

  记者:

  我听说还有成都空军的医疗救护人员?

  何强:

  是的,我们抽组的都江堰中心的医疗人员和我们军区空军防疫队的专业技术干部。

  解说:

  今天,震区3000多名救援官兵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进村入户进行拉网式搜救、排险。正是有了争分夺秒的应急响应措施,芒费村的村民有了连夜搭建的生活帐篷,棉被、帐篷等救灾物资今天陆续到位。

  白岩松:

  其实我们传统的救灾这种心理模式是一种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越多都伸把援手是最好的。在去年四川雅安地震的三个小时之后,就比玉树地震去的七倍多的这种志愿者、民间的救援力量,最后都堵在了前往震中的道路上,当时也就立即开始引发了媒体包括整个社会的思考,我们传统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模式,是不是应该被科学的救援模式替代。

  这次其实也就是搭建起了一种相对救援的这种科学的体系,这一点我觉得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接下来继续联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副秘书长金磊。金秘书长,您觉得现在我们逐渐已经习惯用科学救援去代替以前的这种激情救援,它的这种科学救援在遇到这种地震的时候,这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关键方面?

  金磊:

  因为作为这次大家看到的这个救援的能力,明显的综合能力在增强,实际上应该我们说在全国的省份里面,云南实际上在2000年就有了减灾规划。2011年的3月23日、24日,缅甸7.2级地震以后,就已经警示了云南省新的一轮地震的活跃期到来了,它就立即制订了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应急的处置方案,并且提出了“抓六,防七,警惕八”的这样的一个思路,它的备灾防灾的思路特别有科学性,叫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并且它又经过了今年5月24日、5月30日云南德宏的两次地震,创造了6级地震零死亡的这样一个情况,这些情况都使得我们看它这次防灾,它有它的科学的经验,这个科学经验如果我们简单的总结,它这个未雨绸缪做的好,是它的一个基础,统一指挥是它应急救援的一个灵魂,技术支撑是它应急救援的一个保障,精准的救灾是它高效救援的一个根本,这些地方都比过去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

  白岩松:

  好,接下来我们就关注一个长期以来其实大家的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是一致的,比如说地震即将发生前所做的地震的预警,哪怕早10秒,或者早20秒,今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解说:

  昨天晚上9点49分39秒,当云南省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强烈的震感让很多当地的市民从室内跑向了室外,其中就包括家住普洱市某小区6楼的居民阳女士,但不一样的是,阳女士及其家人对地震的反应速度要明显快于她周围的邻居。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市民 阳女士:

  昨天晚上我有震感的时候,我的手机报警大声响了,这个时候我就带着我女儿冲下楼了,这个手机一直在不间断的报警,一共报了17次。这个时候我就一直在奔跑,因为我们家住六楼,我跑到楼下,二楼三楼那些人才下来,反正我是比他们快了好大一会儿。

  解说:

  阳女士所说的手机报警,是她在手机里安装的一个叫“地震预警”的客户端,这个手机软件在昨天晚上,几乎是与地震发生的同时,向阳女士的手机发出了警报声以及地震地点、震级等相关信息。跟阳女士一样安装了相同手机软件的还有普洱市的宋志刚先生,昨晚,手机的报警声让宋先生一家及时确认了地震信息,并做好应对地震的相关准备。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市民 宋志刚:

  我打开手机看那个预警提示,接着报警就响了,听到以后马上家里房子在摇晃,电视机也在跟着摇晃,看到这个情况以后,我就告诉家人别紧张,找到家里面靠墙角地方安静呆着,安装这个软件以后,我心里面有相应准备,发生地震的时候不是很慌张。

  解说:

  此次在普洱市景谷周边居民所接收到的手机报警信息,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手机软件。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也许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与“地震预报”不同,“地震预警”并不是提前预报,而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利用地震波与电波之间的时间差,在地震到来之前,将地震消息通知离震中较远的人群,使其有数秒至数十秒的逃生时间。短暂的几秒钟,往往能成为人们避险的黄金时间。

  成都市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 王暾:

  三秒钟的预警时间可以减少人员死亡10%,举个例子,在一楼或者二楼的人就可以紧急疏散出建筑。 那么更高层的(人员)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险。

  解说:

  正是因此重要性,国家在2007年发布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中,就提出了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2013年,一个总额达20亿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项目立项。

  (2013年2月20日新闻)

  国家地震局工作人员昨天(19日)表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将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5000多个台站,组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

  解说:

  然而,因为目前相关技术的不成熟,因此地震预警还存在着如预警盲区、对中小地震减灾效果不显著、估算的地震参数和预测烈度可能存在偏差等等问题。

  白岩松:

  我们来看一下,就在地震到来你身边的时候,你哪怕拥有3到10秒钟这样的一个时间,恐怕安全系数就会大比例的上升。我们看如果10秒钟有预警的话,人员伤亡要减少39%,如果60秒的话,人员伤亡就会减少95%,这当然应该是个好东西。接下来我们还是要连线金磊副秘书长,金磊副秘书长,您怎么看待未来发展的发展?昨天的预警是一个民间这种科研机构,今后官方是否应该更快速的去发展它?您的态度?

  金磊:

  我想应该是官方应该是支持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但是要知道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国家有《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地震的防灾减灾法》,它都明文的规定了,在地震预报上要经过政府部门的评审,政府部门严格的程序才可以公布出来,所以这样的一个情况给我们一个改革的思考,我们这方面应该由国家的地震局应该主动向公众来公示,并且尽快的论证这样的一个成果,应该有它一个程序,应该有这样的新生事物一个发展的条件,但是也万万不能由于预报这样的失误造成一个社会的危机。

  白岩松:

  或者是恐慌,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的确,非常感谢您带给我们的解析。现在存在着一个悖论,民间如果能够预测准了,一共就给你抢出几十秒,或者10秒的时间,如果按现有的规定,是要报政府部门,最后批准再发布,早已经过了那种黄金的对人们生命救援所需要的时间了。因此需要改变思路,因此也需要更大气力的去发展它,因为中国太大了,按了葫芦起了瓢,而生命又是第一位的,所以早预警早安全。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