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10位专家谈依法治国的文化基础(图)(5)

2015年01月04日 20:40 来源:文化产业新视界 参与互动(0)

  9.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庄俊举——中国外交理念张扬中国文化的力量

  中华民族几千年对外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也是开放过程。历史上,中国同外来文化有多次大的交流,从张骞、玄奘、郑和的和平之旅,到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传奇般地相识、相知,继而共同翻译和出版《几何原本》所进行的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无不彰显出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亲诚惠容”的对外交流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对世界和平发展产生积极影响。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到“一路一带”,中国这些外交理念无不张扬着中国的文化力量。

  当前,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和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国如何处理对外关系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在塑造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必须加以继承和充分挖掘的宝库。中国的发展必须突破现存的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的逻辑。作为建立在权力与利益基础上对人与社会思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我们并不适用。它既不能描述、也不能规范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继承。

  中国要真正走上大国之路,其实就是国内秩序向外扩展,并且在国际范围内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中国要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取决于军事力量,而是坚定地走“中国道路”。

  10.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充分借鉴中国优秀文化改革和优化人才治理体系

  严明吏治。治国先治吏。如果吏治腐败,国家的治理就是一句空谈。实际上,这也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工作重点,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的反腐败工作。这里面包含着对于历史经验的借鉴。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吏治,建立了庞大严密的官吏选取、培养、考核、监察、升黜体系。一些有为之君极为重视官吏的管理,充分利用这套体系塑造严明廉洁的吏治之风。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巡视制度。这套制度在汉、唐、明三代都发展得相当成熟。这套制度在历史上曾推动了吏治的清明,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广开贤路。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里,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和激发活力的人才制度,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也继承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广纳人才的精神。从尧、舜到周文王,从秦穆公到战国四公子,从曹操、孙权、刘备到李世民,他们广求人才的故事早已为世人所知。甚至连这方面似乎不太著名的朱元璋实际上也做了大量广开贤路的事情。他在位期间曾多次派人访求天下贤才并予以重任。

  综合管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专业技能方面的标准,也有人文知识、道德品性、心理人格方面的标准。2014年1月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指明了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值得重视的是,现代文明对于人才道德品行的要求并不低于专业要求,有时甚至可能更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也有大量表述。

  (来源:2015年第1期《党建》杂志、党建网)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