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海迪:“残废人”改称“残疾人” 一字之差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2019年07月26日 19:50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 

视频:张海迪:从“残废人” 到“残疾人” 一字之变体现对生命尊重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海迪回忆亲历残疾人事业变化:“残废人”改称“残疾人” 一字之差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王晶)“‘残废人’成了‘残疾人’,一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人们对残疾的重新认识。”张海迪回忆第一次看到“残疾人”三个字时,内心受到极大感动。在今天(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讲述了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变化。

  发布会现场,张海迪正在结合自身经历,回忆残疾人事业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王晶 摄)

  从绝大多数人认识张海迪开始,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出现在教科书里身残志坚、被称为当代“轮椅上的保尔”的小姑娘,那个心无旁骛专心写作翻译的作家,已连续多届担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残奥委员会主席。

  发布会现场,如今已64岁的张海迪身着深灰色西装外套,优雅又朴素,仍如往日般亲切。

  1960年,张海迪在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她母亲曾经背着她去过很多学校见校长,校长、老师都对张海迪很好,有的老师摸着她的头发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孩子”,但是他们都说“对不起,我们不招收残废的孩子”。

  张海迪回忆,那时候很多像她一样的残疾人朋友不仅没进过学校,连坐上轮椅都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她的少女时代没有坐过轮椅,15岁下乡时,村里木匠大叔为她做了一个木轮椅,在一个椅子下面钉了四个小轮子。村里的孩子们推她来到田野上,她看到蓝天和灿烂的阳光,一切让她很难忘。

  回顾过往,她言及如今残疾人教育、生活状况已发生很大变化。

  据白皮书显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 2018年在校生66.6万人,比2013年增长81%。张海迪谈到,中国残联和教育部2015年实施了高考便利措施,残疾考生可以使用大字版或者盲文试卷,可以携带自制的桌椅去考试,用脚写字的考生可以申请延长考试时间等。如今,每年有近万名残疾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不仅如此,残疾人辅助器具已经成为各级残联康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张海迪补充说,辅助器具的生产研发越来越人性化,轮椅分为男性、女性、专门为儿童订制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动轮椅和高科技产品,“它代偿了一些残疾人因为残疾而产生的自卑或者其他情绪,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她颇为欣慰地说,目前全国还有27.9万残疾人已经考取了驾驶执照。

  言及青年时代,让张海迪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变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将“残废人”称为“残疾人”。

  1984年,张海迪参加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大会,看到会标上写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时候,她热泪盈眶。因为此前,残疾人被称作“残废人”。“在这一年,‘残废人’成了‘残疾人’,一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人们对残疾的重新认识。”

  而就在这三年前,联合国确定国际残疾人年,希望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那一年,张海迪刚参加工作。她说,以前很多残疾人就业都受到了阻碍,当然现在还有阻碍,但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据不完全统计,城乡持证残疾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的就业人数达到900多万。

  如今,基于残疾的歧视被依法禁止。“一个人身体部分残疾并不意味着他失去所有的能力,残疾人身上是具有很大潜力的,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残疾人创造了生活的奇迹。”张海迪说:“残疾不是哪一个人的痛苦,它是千万个家庭的痛苦。残疾人事业就是要帮助残疾人解除这些痛苦。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看到了希望。”

【编辑:潘力维】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