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湖北武汉零新增 疫情大考尚未结束

湖北武汉零新增 疫情大考尚未结束

2020年03月19日 2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湖北武汉零新增  疫情大考尚未结束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湖北武汉零新增 疫情大考尚未结束

  作者 郭超凯 黄钰钦 张子扬

  经过近2个月的举国战“疫”,3月18日,湖北和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双双为零,这个数字人们期盼已久。受访专家指出,湖北、武汉确诊病例首次实现零新增,意味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应看到大考尚未结束,反弹风险犹在,仍面临危重症救治、境外输入和复工复产三大挑战。

3月19日,工作人员在武汉市第七医院进行环境消杀,为恢复正常医疗服务作准备。武汉市第七医院是武汉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之一。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畅 摄
3月19日,工作人员在武汉市第七医院进行环境消杀,为恢复正常医疗服务作准备。武汉市第七医院是武汉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之一。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防控卓有成效

  官方数据显示,3月18日,除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以外,中国首次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湖北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和现有疑似病例“三清零”,武汉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双双降为零。

  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卓家同1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零新增意义重大。这表明社区防控成效明显,春节后企业转产保证了医用防护设备的调度,方舱医院的应收尽收……种种措施集中发挥效果,使得零新增的来临比预期更快。”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亦表示,零增长的出现,说明我们的防控措施和诊疗策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多天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31个省份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构建起联防联控防控体系。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拔地而起,346支医疗队共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短时间内,武汉建成16家方舱医院,86家定点医院,完成6万多床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需求。

  多管齐下应对疫情,防控成果卓有成效。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另有多个省份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

  疫情风险犹在

  尽管疫情出现可喜变化,但风险犹存。卓家同强调,武汉零新增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仍要强化社区防控。现在各地援鄂医疗队已有序撤离,后期武汉可能还会出现零星病例,但依靠武汉当地的医疗资源完全可以解决。

  从局部来看,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武汉新增门诊病例零星出现。从3月13日到3月17日,武汉连续5天新增6例门诊病例。专家分析称,在武汉“封城”、社区封闭、疫情形势趋缓的情况下,还有门诊新增病例,这是个危险信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指出:“这说明可能还存在死角,社会上还有病毒传播”。另一方面,重症患者存量带来治疗压力不小。目前湖北仍在院治疗6636例,其中重症1809例、危重症465例,在院危重患者的救治仍是医护人员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全国来看,“外防输入”已经成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3月18日,全国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89例,且境外输入的势头不减。

  仍存三大挑战

  受访专家普遍指出,现阶段距离疫情全面收官尚有时日,未来还有三大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是武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焦雅辉表示,一个月前危重症患者的累计治愈率只有9.9%,现在已经超过了75%,武汉患者救治已进入最后冲刺,现存的危重症患者救治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为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中央指导组已在3月17日派出专家组对现有患者进行病情评估,计划在3月20日前将所有危重患者全部转院至10家高水平的危重症定点医院。后续专家组成员将分成几组进驻危重症定点医院。

  其次是严防境外输入。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北上广深一线城市面临的防控压力陡增。中国海关总署已全面启动健康申报制度。各地也对境外输入严防死守,如北京时隔17年再次启用小汤山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病例筛查治疗。上海市实施“无缝式衔接”转运。广东实施21个地市之间的入境人员信息推送,入境广东一律“闭环式”管理。

  再次是防范复工复产后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疫情反弹风险。随着各省份应急响应级别的下调,复工企业日益增加,商业活动更为频繁。截至3月1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调度的533个交通重大项目中已复工510个。然而,复工复产后聚集性病例风险还在,风险防控仍需慎终如始。

  卓家同指出,非常时期阵痛已经过去,但仍需再坚持一阵疫情才能完全结束,全国上下要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既需增强必胜信心,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性。(完)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