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时评:决不能为了巩固“零新增”而“零报告”

时评:决不能为了巩固“零新增”而“零报告”

2020年03月23日 14:49 来源:羊城晚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决不能为了巩固“零新增” 而“零报告”

  李英锋

  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涉疫大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组3月22日回应“网传湖北一位主流媒体记者的亲身经历:《我最难忘的一天》披露武汉有新增确诊病例”,回应称,近几天,武汉市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为零,均为各医疗机构、各级疾控部门依法依规进行网络直报,数据客观真实。(3月22日中国新闻网)

  武汉市对近几日本地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零报告的数据真实情况进行官方确认,对相关问题逐项做出具体解释,回应了舆论质疑。这一舆情反映出民众对疫情数据的真实性高度关注,也是对各地各级相关机构、部门依法如实报告发布疫情信息的一次提示和督促。

  连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主阵地武汉的本土新增确诊病例从3月19日起已连日零报告,其他地方本土确诊病例归零的连续时间则更长。持续“零报告”是令人欣慰的疫情防控成果,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向民众传递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也向世界各国传递了希望和勇气。人们当然希望新增确诊病例等数据“零报告”的成果能够被守住,但“零报告”还不意味着“零风险”,尤其是,眼下疫情境外输入的压力不断加大,在某个环节,本土新增确诊病例等数据很可能冲破零的束缚,这是正常的现象。实际上,广州市卫健委3月22日就通报了一例与土耳其输入关联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是一起本土确诊病例。这也就意味着,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连日本土“零新增”的数据被打破了。但对此,我们大可不必恐慌,大可不必为“零报告”的失守而患得患失,也大可不必因此抹杀、否定相关防控工作。

  “零报告”失守并不可怕,只要针对病例新增情况快速反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找出与病例新增有关的病毒传播来源、路径和密接者,及时采取对应的处置措施,把疫情新增情况控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不发生群体聚集性传染,就不会引发疫情的较大幅度反弹,不会从根本上颠覆疫情防控的成果,不会妨碍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大势,不会对复工复产、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造成实质性影响。恰恰相反,理性坦然面对并如实报告公布新增病例等疫情信息,是防控自信的表现,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治疗经验,防疫机制也日渐成熟,理应有这份自信。在发布病例新增信息的同时,辅以相关解释,民众心中有数,也能从容应对。所以,一旦有了本土新增病例,各地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据实报告公布,千万不能对“零报告”的失守出现不应有的顾虑和犹豫,不能为了“零报告”而“零报告”,不能为了巩固“零报告”的成果而瞒报,或者采用一些医疗技术性手段人为将一些可以确诊的病例或疑似病例归零。

  对已经出现的病例准确报告、公布不意味着防控失责,而是尽职尽责的表现,是履行法定义务的底线。《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第三十八条规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如实准确报告公布疫情变化信息符合疫情防控的规律,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封堵漏洞、警示公众,有助于增强防控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完善防控机制。

  要言之,我们要防止病例新增,更要防止用瞒报巩固“零新增”。

【编辑:田博群】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