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抗“疫”观察:“善待湖北人”的错误和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抗“疫”观察:“善待湖北人”的错误和正确“打开方式”

2020年03月23日 1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抗“疫”观察:“善待湖北人”的错误和正确“打开方式”

  中新社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 张蔚然)3月19日,全国首趟从湖北始发的返岗专列,从荆州出发驶往目的地广东。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车站送行时说,“呼吁请求全国各地、全社会善待湖北人民”,此举旨在帮助保障湖北人外出务工和生活的平等权利。

3月19日,从湖北荆州始发、载有551名务工人员的G4368次返岗专列抵达终点站广州南站。图为湖北务工人员抵达广州南站。<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姬东 摄
3月19日,从湖北荆州始发、载有551名务工人员的G4368次返岗专列抵达终点站广州南站。图为湖北务工人员抵达广州南站。中新社记者 姬东 摄

  目前看,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阶段,很多地方都在细致周到安排湖北籍务工人员返城返岗,在善待湖北人的问题上有着正确的“打开方式”,但也有一些地方出现歧视性做法,“打开方式”有误。

  据报道,多个湖北县市的“点对点”大巴包车,到达目的地附近高速收费站或高速公路后,遭遇劝返,不少人为此等待至深夜,甚至只能在车中过夜;有的地方在落实防控措施时仍“一码归一码”,让本就持“绿码”的湖北返岗返城人员继续隔离;个别企业招聘时只要看到“42”开头的身份证号码,就推托说“湖北籍已招满”;有的地方,持湖北身份证的人在租房或续租时遇到困难,无论这些人近期是否到过湖北。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心理障碍,湖北疫情一度非常严重,即使现在“清零”,一些人对湖北人仍有排斥心态;其次,随着国际疫情对国内防疫继续产生影响,一些地方不愿出现任何防控差错,在执行防疫措施时可能会过度防控湖北人,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企业用工;再次,还有一些地方落实健康证明全国互认的政策不够快速坚决,给湖北人返城返岗带来额外障碍。

  “各地应与湖北加强沟通衔接,尊重湖北在有序精准推进人员离鄂返岗返城方面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以正常心态接受健康的湖北籍人员。如果任由歧视持续,相关人员的合法权利将明显受到侵害。”竹立家说。

  考虑到目前不少省市仍是一级防控响应、面临严峻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湖北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所谓“善待湖北人”,也需要湖北与各地加强双向理解。

  他认为,就湖北而言,应做好两方面工作。搞清楚外地各省市的不同需求,多与有紧迫用人需求的地方和企业联系,有任何细节没对接好,返工大巴都不能轻易驶离湖北;另外,“点对点”复工毕竟是一种缓慢且效率较低的手段,湖北每年约600万人外出务工,目前离鄂务工人员尚不足20万,仍在湖北的农民工不妨先在当地找份工作,边干边等,等情形进一步好转后再离开。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和企业也绝不应该对湖北人进行“一刀切”管理,这很容易导致歧视和偏见,给湖北人在疫情重创外再添伤疤,伤害他们的感情和切身利益。

  叶青说:“如果手机运营商可以证明湖北籍人士近期从未到过湖北,这些人理应得到和其他省份居民一样的正当待遇;近期身在湖北但已待满14天、持有‘绿码’的人员,去外地生活或工作都不应该受到歧视;在湖北未待满14天的人士才属于应被隔离的对象。”

  与歧视湖北人的一些做法形成对比的是,近日上海一名英国女婿拒绝集中隔离,最终由居委会想出办法,使他“如愿以偿”得以居家隔离。这个故事被当地媒体做正面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应。人们质疑如果一名普通中国人拒绝集中隔离,当地是否还能如此灵活变通。

  “所谓精准防控,意味着必须用同一把标尺去衡量中外人士,任何人都不该享受特殊待遇,也不应受到不该有的歧视。做到这两点,才符合现代城市治理的要求。”竹立家说。

  如何让“善待湖北人”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一些地方正给出正确答案。比如,当湖北荆州来粤务工人员返岗专列抵达广州南站时,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到站迎接,李希表示,“来到广东就是广东人,照顾好每一位来粤务工人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3月18日起,杭州和湖北健康码互认,湖北输出的务工人员持有健康码“绿码”,返回杭州后不用隔离,可以直接返岗上班;苏州市各级人社部门主动靠前对接湖北省低风险地区,帮助湖北籍务工人员返苏,麻城市216名返岗务工人员3月22日已顺利抵达昆山。

  “从某种程度上说,善待湖北人就是善待我们每个人自己。互相理解、互相守望、互相关怀,不仅能消除歧视和信任危机,也能带来人与人、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多赢。”叶青说。(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