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研究报告称,美“涉疆法案”是纰漏百出的一场语义游戏

研究报告称,美“涉疆法案”是纰漏百出的一场语义游戏

2020年06月19日 2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中方回应美方签署所谓涉疆法案:奉劝立即纠正错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广州6月19日电 (记者 郭军)当地时间6月17日,美方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签署成法。针对该“法案”,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19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该“法案”在概念、逻辑和事实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俨然成为美国自导自演、纰漏百出的一场语义游戏”。

  报告指出,该“法案”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刻意抹杀新疆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现实,无视新疆依法依规打击恐怖主义、保护人权的努力。“法案”条款充分反映了美国在处理恐怖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逻辑。

  报告认为,“信源合法性不足和缺乏多方印证”是该“法案”的硬伤之一。“法案”对新疆教培中心的正面报道不予采用、对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视而不见、对恐怖主义施予中国的苦难完全忽略,而利用服从美国控制的基金会、媒体的信息,甚至征用谣言,试图建构西方世界对中国新疆的叙述方式和基调,“当一个信源反映的事实或观点和美国政府的偏见认知、意识形态需求一致时,他们就往往会选择性地选取支持它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证据。”

  报告称,“法案”“SEC Finding”部分所列举的数据与情况,基本来自美国政府部门或其支持的媒体、基金会,信源不可靠。据美国网站“灰色地带”的报道,美国控制的这些机构或组织名单包括自由亚洲电台、“世界维吾尔人大会”、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等。以自由亚洲电台为例,该机构由美国国会授权设立,资金来源于联邦年度拨款。根据《纽约时报》报道,自由亚洲电台是美国中情局全球宣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称,美国政府通过机构设置、政治庇护、资金支持等各种形式,对这些基金会、媒体和记者进行收编。同时,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故意忽略这些信源的不可靠性。

  据悉,在“法案”正式签署成法前,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三个“法案”版本,研究报告指出,这其中对一些内容进行多次修改,例如,在第三版“法案”中,删除了众议院版“法案”对所谓“教育营”的种种指控,无法具体列举“教育营”具体行为,而是避重就轻地认定。这一来回增删的事实表明美国国会对所谓“教育营”的情况并不了解;第一版“法案”中指责中国政府未对2017年、2018年发生的几起死亡事件进行调查。第二版“法案”又将这些“罪状”一一删除,说明国会没有相关信息支持。

  “‘法案’笼统泛化的事实描述,或许意味着美国国会在法案起草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工作。从一系列的改动来看,美国国会并未掌握准确而全面的事实,因此只能对法案条款进行修改。”报告分析指出。

  报告还分析了该“法案”的语义策略,美国政府借“法案”将涉疆的反恐和反分裂问题,置换为人权、民族、宗教问题,指责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和治疆政策。具体来说,美国将中国的治疆政策引入负面的语义框架,以污名化中国形象和民族政策;使用话语区隔的方式,以“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的反恐政策,否认中国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的成绩;运用情绪化的词汇,激发维吾尔人的羞辱感,煽动暴力。

  例如,法案以二战时期针对纳粹德国的词汇来框定中国进行话语生产,从而将涉疆问题引入到历史上的种种惨痛记忆和负面语义系统之中。西方媒体以“集中营”来指代“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实际是一种语义连接的政治实践。如果我们接受“集中营”这一隐喻,尤其想要去了解这一事件的时候,“集中营”这个词汇会直接、粗暴地将中国的反恐和去极端化行动与历史进行连接,将现实概念化、抽象化。中国在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就被有意地过滤掉了。

  又比如,BBC中文记者去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采访,所见所闻皆是培训人员良好的状态和精神风貌,但记者错误使用“声画对位”技术,画面呈现是好的,解说词都是负面的,以剪辑技术把偏见硬生生地嵌入新闻报道。最终,真实、正面的词汇被西方媒体有意过滤殆尽,将涉疆问题引入负面语义系统的深处。BBC相关报道将中国的反恐举措标签化为“洗脑”“纳粹”“惩戒”等,并辅之以一种暗色调、诡异的视频音乐,将中国反恐、反分裂、反宗教极端主义的努力描述为“邪恶”国家的“反人性”之举。这种基于意识形态的话语区隔,把中国反恐排挤在世界和平、反恐等话语之外,对中国反恐、反分裂的双重标准便应运而生。

  此外,研究报告还指出,“法案”使用“任意拘禁、虐待、骚扰”“长期压迫”“酷刑”等语言,描述一种令穆斯林居民感到“受辱”的情景,尤其通过用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言,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新疆穆斯林居民的“羞辱感”,这种煽动会让新疆的稳定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报告指出,需要警惕美国政府长期使用这种“话术”将中国涉疆问题引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和暴力无意识状态。(完)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