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图文故事丨习近平同这支赴汤蹈火的人民队伍

图文故事丨习近平同这支赴汤蹈火的人民队伍

2021年11月06日 18:08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11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亲切会见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代表,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广大干部和消防救援指战员致以诚挚问候。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领导、运筹和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亲自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

  镜头拉回至三年前那历史性的一刻。

  2018年11月9日,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华灯璀璨,气氛庄重热烈。500余名消防救援人员整齐列队、身姿挺拔,精神状态昂扬饱满。

  仪仗队员护卫着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正步行进到主席台前。习近平总书记向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总监黄明授旗。黄明向习近平总书记敬礼,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队旗,持旗肃立。全场消防救援人员向队旗庄严敬礼。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闪光灯闪烁,快门声频频,定格下这个珍贵的瞬间。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致训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对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顺利出台。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审定了队旗、队徽、队服和誓词。

  分别走过69年、70年发展历程的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集结在新的队旗下,组建成新的国家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与灾害斗争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掀开了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2020年,我国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决战决胜之年,应对疫情之年,汛情灾情牵动人心。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全国防汛救灾形势最吃紧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研究部署,作出重要指示。

  彼时,安徽是汛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2020年8月19日,巢湖大堤上,战旗猎猎,防洪沙袋一眼望不到头,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和依然坚守在一线的部队官兵整齐列队。三位牺牲同志的家属,站在队伍最前面。其中包括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的家属。

  习近平总书记神色凝重,走上前向三位牺牲同志的家属一一问候。他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陈陆生前照片。照片来源:应急管理部
陈陆生前照片。照片来源:应急管理部

  7月22日,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这一天,安徽省庐江县石大圩防洪大堤被洪水撕开了20米宽的决口,6500名村民被洪水围困。当时,庐江县遭遇百年一遇洪灾,已在抗洪一线奋战了几个昼夜的陈陆,再次集结队伍投入救援。

  由他“打头”领航的1号艇突遇3米多的水位落差侧翻,他被卷入汹涌湍急的洪流中……

  应急管理与风险、灾害、事故作斗争,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应急管理部组建三年多来,全国共有146名应急管理干部和消防指战员因公殉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这是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亲切关怀。

  “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要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应急人”正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努力化解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全力护航伟大复兴新征程。

  监制:赵承

  策划:胡清海

  主笔:刘夏村

  统筹:王绚、齐中熙

  视觉 | 编辑:吴晶晶、王秋韵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