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为“家人”举办系列活动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为“家人”举办系列活动

2022年05月30日 2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为“家人”举办系列活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 中国科协 供图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2年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当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以“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为主题,为“家人”组织举办一系列活动,共庆属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

  这一系列活动包括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座谈会、公布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起《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倡议》、成立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系列丛书、开通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同宣读《关于涵养优良学风的倡议》、科学家精神专题展“云上”开启等。

“星辰大海,逐梦启航”科学家精神专题展海报。 中国科协 供图
“星辰大海,逐梦启航”科学家精神专题展海报。 中国科协 供图

  万钢: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应对全球挑战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并讲话表示,疫情当前,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抗疫、生产和科研一线,为积极应对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了不懈努力与巨大贡献,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学校社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时代主题和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使命。

  万钢指出,当前,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基础。作为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充分认识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更加准确理解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壮大新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以开放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座谈会上,万钢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时代主题和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使命,以创新、创业、创造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会场。 中国科协 供图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会场。 中国科协 供图

  八部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

  青年科技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上,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的倡议》,旨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

  该《倡议》呼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组织建设和平台支撑,拓宽国际视野,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启动“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

  主场活动上,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这一首批认定入选的140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类别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

  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立仪式随后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宣布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活动启动。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共同组建,将广泛动员各级各单位优质资源和有效力量,努力推动构建广覆盖、高质量的科学家精神宣讲体系,力求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之源。在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引导示范下,全国各地还形成北京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郭永怀先进事迹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等一批特色宣讲团。

  专家学者为创新发展和自立自强建言献策

  座谈会上,中国科协常委、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中国科协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在线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等专家,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代表在线参加。

  欧阳自远院士结合学习科研经历指出,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一个难题寻找出新的解决途径或新的方案,一以贯之去加以实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创新是很难的,科技工作者要把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作为国家使命和责任义务,坚定创新自信,坚持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去追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杜祥琬院士认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两弹一星”事业凝练的“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文化,最核心的就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

  赵巍胜指出,要明确创新争先路径,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科技伙伴互惠互赢。

  陆宴辉表示,自己将带领团队和学生坚守保障国家棉花生产安全的科研初心,履行好扎根新疆,辐射中亚,服务“一带一路”的时代使命。李洪波表示,要借助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这个平台,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科学家精神,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重任。

  张玉卓在主持座谈会时指出,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国家发展需求,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他们的精神跨越学科界限,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奋勇向前。科协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职责,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双碳”系列丛书拟2023年完成首批发布三本

  全国科技工作日主场活动中,中国科协“碳达峰碳中和”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张玉卓与丛书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刘吉臻、彭苏萍,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共同发布该系列丛书首批三本图书:《新型电力系统导论》《清洁能源与智慧能源导论》《煤炭清洁低碳转型导论》。

  “碳达峰碳中和”丛书计划在2023年底前完成,其内容涵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交通、钢铁与有色金属、石化与化工、建筑建材、碳汇与碳中和等多个重点领域。该系列丛书旨在把“双碳”理念、目标、措施,快速、精准、全面地普及到行业和社会,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环节,助力“双碳”科技与产业发展,加快“双碳”人才培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人才保障。

  万钢为丛书作总序言指出,期待“双碳”系列丛书的编撰、发布和应用,能够助力“双碳”人才培养,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协力推动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双碳”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正式开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旨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正式开通。同时,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宣传片“大地上的星火”也正式发布,向所有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新开通的该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聚焦科技工作者职业和群体特点,重点针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等问题导致的不适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心理健康自评、自助心理调试、心理课堂等心理保障与服务,助力科技工作者的阳光心态建设,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保障体系,是中国科协为办实事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外,当天活动中,中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代表还共同宣读《关于涵养优良学风的倡议》,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责行责、报国为民,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奖掖后学、铺路育人,坚守底线、引领先风,以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书写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科学家精神专题展“云上”开启长期开放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中国科协正式在“云上”开启推出“星辰大海,逐梦启航”科学家精神专题展,并对公众长期开放,旨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及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从而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熔铸坚实的精神支撑,激发强劲的创新动力。

  该展览以“获小行星命名的中国科学家”为主线,以科学家精神内涵为框架,设立“彰显家国情怀”、“探求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推进科学事业”、“弘扬科学文化”5个篇章,立体呈现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

  据介绍,小行星命名作为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获批后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截至目前,已有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含古代科学家)获小行星命名,形成天空中闪烁的中国科学家群星。(完)

【编辑:苏亦瑜】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