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五年资助5000多项目 3万余人参与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五年资助5000多项目 3万余人参与

2022年07月08日 1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徐婧 陈杭)第七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成立。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第六届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5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年经费投入从2017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总投入达到17.1亿元,共计资助各类项目5000余项,3万余人参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

  未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试点建设交叉科学基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以试点建设交叉科学研究基地为突破,逐渐建立与交叉科学研究范式相适应的项目评审、跨领域合作、多主体参与机制。

  基金五年资助各类项目5000余项

  成立大会上,《第六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报告》发布。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介绍,第六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目前任期5年届满。5年来,基金委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与特点,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改革创新,全力服务北京地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在加强人才团队培养、拓宽基础研究支持渠道、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5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年经费投入从2017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总投入达到17.1亿元,共计资助各类项目5000余项,3万余人参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验收项目发表论文2.4万余篇。

  269项成果产生6.5亿元经济效益

  在创新成果方面,5年来,基金资助项目获得专利授权2000余项,269项成果已获得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6.5亿元,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科院自动化所胡振华研究员系统地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活体光学分子影像技术与方法,相关成果申请国家专利5项;中科院自动化所李兵研究员团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将视频内容智能理解与安全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作价1200万元,成立人民中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占股份60%;清华大学陈晨教授团队实现了单原子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和精准调控,为设计合成高碳化合物的串联催化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力支撑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1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市基金支持下,市杰青项目负责人获得快速成长,1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5人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7人被评为科睿唯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获得“科学探索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荣誉。

  同时,青年人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市杰青项目负责人在纳米颗粒、石墨烯、催化剂等前沿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及子刊上,逐渐担任起更多的国际学术职务。

  推动交叉科学纵深发展

  面向“十四五”,全球科技创新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中国科技发展将迈入新阶段,基础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源头、所有技术问题总机关的关键作用愈发重要。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坚持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战略重点,拓展交叉科学领域,培养交叉科学人才,推动交叉科学纵深发展;坚持把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重要使命,采取适合人才发展的资助方式,推动构建良性基础研究人才环境;坚持把协同合作作为发展路径,广泛开展多方联合协作,推动形成开放创新新格局;坚持把机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持续优化服务,推动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体系升级。

  此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试点建设交叉科学基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点研究专题项目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鼓励开展交叉科学研究,鼓励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以试点建设交叉科学研究基地为突破,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强化重点领域部署,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解决复杂难题。逐渐建立与交叉科学研究范式相适应的项目评审、跨领域合作、多主体参与机制。(完)

【编辑:刘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