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专家学者昆明研讨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

专家学者昆明研讨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

2022年07月21日 2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专家学者昆明研讨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
    图为会议现场。 韩帅南 摄

  中新网昆明7月21日电 (记者 韩帅南)“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但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21日如是说。

  当日,科技部、中科院在云南昆明组织召开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场)——生态安全屏障与生物多样性科考成果学术交流。6位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人群起源演化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杨永平在会议上表示,基于二次科考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气候持续“暖湿化”加剧了冻土面积萎缩,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生物栖息地退化。但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总体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提升,碳库潜力巨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孔庆鹏介绍了高原人群的定居模式和适应机制。他表示,通过从考古和遗传学等视角去研究高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揭示了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在19-16万年前已在青藏高原活动;现代智人则至少在4-3万年前踏足高原,并于3600年前在农业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实现了大规模永久定居;在人类定居高原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结构变异、生理钝化调节等在高原生理适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围绕“青藏高原是现代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枢纽”,介绍了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了高原和周缘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强力驱动。

  清华大学教授杨云锋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驱动二氧化碳排放的机制”,介绍了青藏高原等关键区域土壤呼吸的变化幅度及时间动态规律。杨云锋称,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和了解未来气候情景下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情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航认为,青藏高原保存了第三纪以来较为完整的植物进化各阶段的植物区系成分,是研究全球植物多样性演变及现代高山及温带植物区系形成的关键地区。他从多维度解析青藏高原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快速分化和适应性进化创新进制以及全球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挖掘利用、保护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及其研究团队,通过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科考,通过解码蛙超科的生命演化历程,为地质学提供了详细的生物类群的交换、迁移扩散的证据。

  据了解,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以来,广大科学家系统开展科学考察,注重综合交叉研究,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努力取得重大科研突破,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完)

【编辑:唐炜妮】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