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月球基地 重点对准月球南极

分享到:

我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月球基地 重点对准月球南极

2022年10月26日 05:04 来源:成都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

  我国将实现载人登月并建月球基地

  ■ “我们将进行载人月球探测、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设、火星采样返回,实施小行星探测等。”10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场党代表通道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透露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新目标。

  ■ 近年来,从神舟、天宫,到嫦娥、天问,中国航天在一步步地创造着一个个新的历史。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近日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 日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对于载人月球探测等的前期研究早已开展,与上世纪60年代已经成功登月的美国相比,我国的载人月球探测将统筹考虑登月与月球科考基地的建设,更加注重科学成果的取得。

  下一步 探月将重点对准月球南极

  焦维新介绍,我国对于月球的探测已经完成了嫦娥工程规划的“绕、落、回”三期工程。此前的探测器,如“嫦娥3号”“嫦娥5号”,主要降落在月球的中低纬度地区。如不出意外,下一步的探月,如“嫦娥6号”“嫦娥7号”等探测器将主要探测月球的南极。

  “多个航天大国都将目光对准月球南极,人类未来探索月球应当会出现南极热。”焦维新解释道,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极度干燥,没有空气和水。由于月球自转轴几乎垂直于太阳系黄道面,加之月球南极密布着许多陨石坑,是永久阴影区,那里可能多少亿年不见阳光,处于非常低的温度,因此理论上存在固态的挥发物质。从前期的探测来看,这些挥发物质中便包括水冰。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在月球南极永久阴影区里可能存在大量的冰,这对于人类探索更远的深空意义非常大。

  “此外,挥发物质中还有其他不同成分,对我们研究月球演变,甚至太阳输出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焦维新说。

  公开资料显示,在阿波罗登月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再次提出新的载人登月计划,要在2025年左右将两名宇航员送到月球,登陆地点初步选择在月球南极的某个位置。另外几个航天大国也各自提出探月或载人登月设想,无一例外地把登月地点选在月球南极。

  统筹考虑载人登月与建立月球基地

  焦维新介绍,我国多年前便开始了对载人登月的前期研究,他于2010年也曾领导研究团队,承担中国载人登月科学目标的相关研究。

  美国于1969年7月实现载人登月,半个多世纪过去,我们国家的载人登月会有何不同呢?

  在焦维新看来,上世纪60年代末的载人登月,是在冷战时期太空竞赛驱动下进行的,科学目标并不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我们国家的载人月球探测,会把载人登月与建立月球基地统筹考虑,在月球进行实地科考,争取获得更多的科学成果。

  建立月球基地是否存在技术瓶颈?对此,焦维新表示,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目前正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不久后,梦天实验舱也将加入它们。今年年底前,中国空间站将最终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从技术上来讲,月球基地无非空间站的月面版本,结合月球的实际情况,对空间站的结构、实验装置等加以改造,将环绕地球运行的空间站运送到月球上去,便可建立初步的月球基地。火箭的运载能力越强,运送到月球的物资越多,月球基地的建造也就越好。

  将研制新一代的载人运载火箭

  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运载火箭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着载人航天工程的高度。焦维新介绍,目前中国起飞质量最大、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起飞质量896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焦维新介绍,我国正在研制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任务规划预计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但发射成功不等于马上就可以用于载人航天,还需要在可靠性验证方面下功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航天进行了274次发射。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进行了192次火箭发射,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的43.2%。

  吴燕生说,进入新征程,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为此,将对现役运载火箭进行更新换代,研制新一代的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使中国航天发展的舞台更大、更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成都商报)

【编辑:苏亦瑜】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