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统战

分享到:

画说统战

2022年11月11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青海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是中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近年来,青海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图为2020年8月23日,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50个集体、55名个人被授予先进称号。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供图

  中国原子城

  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1958年,为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金银滩草原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从那时起,一批科研专家和建设者在此隐姓埋名、历经艰险,攻克原子弹、氢弹技术难关。近年来,高原大地上一场又一场“两弹一星”宣讲活动、主题研讨活动如火如荼,从基层到单位、从高校到企业,无数后辈在一次次参观和宣讲中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和“两弹一星”精神的感染……那些鼓舞人心的话语、热血沸腾的事迹和所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们不断前行。李勇 摄

  “石榴籽家园”

  近年来,青海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以打造“石榴籽家园”来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创新,解决各族群众的民生诉求。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活动,促进不同民族群众的相互交流与了解;通过设立民族事务服务窗口,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截至目前,该省已建成“石榴籽家园”110个。图为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新西社区称多大厦的“石榴籽家园”,来自辖区内的汉族、藏族等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猜灯谜活动。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供图

  红军沟

  红军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以南39公里处的子木达沟。1936年6月底,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约2.5万余人进入青海,在班玛地区休整期间,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并在石壁上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至今字迹清晰醒目。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当地群众把子木达沟改名为“红军沟”。2017年3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图为来自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们头戴八角帽,身着红军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追寻红军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班玛县委宣传部供图

  4·14玉树地震灾后重建

  2010年玉树“4·14”地震后,进行了一场迄今为止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灾后重建,实现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0.6%,幼儿园入园率从25.9%提高到85.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6%,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长期困扰农牧民的包虫病、结核病历史性地得到遏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养老参保率均创历史新高。图为群众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当代山观景台拍摄合影留念。胡贵龙 摄

  宏觉寺

  宏觉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传佛教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纽带,是历代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驿站。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后,十世班禅回到青海。同年12月15日,十世班禅自宏觉寺出发,踏上进入西藏征程。宏觉寺是体现十世班禅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进步、秉承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的见证之地,是弘扬爱国主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教育之地。胡贵龙 摄

  昂拉千户府

  昂拉千户府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境内,始建于清代,1941年由尖扎地区昂拉第七代千户长项谦东智重建。解放初期,为和平解决昂拉问题,在这里发生过一段先后十七次争取项谦归顺的故事,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和民族政策在西北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如今,昂拉千户府成为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精神洗礼、感悟革命伟力的“红色熔炉”。图为航拍昂拉千户府。张海麟 摄

  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

  “青绣”是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各族绣娘用一双双勤劳巧手传承文化,增加收入,改变生活。图为青海省第三届“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现场,来自黄河流域八省区的刺绣传承人、企业参加展演,青海各地的八百名绣娘同台竞技。马铭言 摄

  对口援青

  自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青战略部署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浙江6省市从人才、资金、项目、科技等方面入手,对口援助青海省直有关部门和6个州及所属32个县(市),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和民生改善贡献智慧和力量。图为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期间,北京援青指挥部党委班子与援青医生们座谈交流。何力 摄

  拉面产业

  青海的“拉面产业”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人们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图为经调制的面团经拉面匠人不断的翻转、拉扯,一个面团在他手中变成了细如发丝的面条,米粒小大的针眼可容纳多根这样的面条穿入。李玉峰 摄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