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分享到: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23年07月27日 17:49 来源:北京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自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决策,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出要求。各学段各学校都开始着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7月6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焦点问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坚持将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此,本期《文教》周刊以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为题,采访京城部分学校,以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享自己的实践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注意各学段衔接校内外相融合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科技组组长杨爽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贯穿整个教育阶段的动态培养过程,从小学阶段的兴趣激发和思维启蒙,到初中阶段的目标定向和实践探究,再到高中阶段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系统学习,每个学段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一步步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天赋与潜能。有了中小学的铺垫,学生在迈入大学后便可以非常自然而顺利地进入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为了实现航天科技特色,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制定了小初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小初高一体化科技类课程体系,并且不断探索建立十二年全学段学校航天特色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基于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制定选拔机制、设定阶段目标、设置课程等,开展不同学段的科技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沃土,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人才的成长打下基础。”杨爽介绍说,学校建构了科技类“三航”课程体系,梳理了航天课程内容,形成了若干个落脚点,如: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站及深空探测等。围绕落脚点建构系列课程群,初步形成了航天课程体系。以具体课程为例,在国家课程中,基于学科开展航天相关融合课程,比如科学开展《八大行星》《月球探测车》《月球灯》等;历史学科开展《航天史 飞天梦》等。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仰望星空》《火星研究员》《航天双子星》等相关主题的学习。在社团课中,开设《纳卫星工程实践》《北斗工程实践》《火星探测计划》等适合不同学段的航天特色课程。

  杨爽还介绍说,除了课程,竞赛和活动也是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另外两条途径。在她看来,竞赛是肥料,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参与竞赛可以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挑战和竞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竞赛的紧迫感和竞争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而活动则是雨露,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文化和社交活动,学生可以拓展眼界、增加经验,与其他有志于创新的人交流和分享。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认知。

  加强社团建设及家校共育力度

  当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在谈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时,总在强调各个学段要做到有机衔接,但到了实践层面,往往会将小学阶段“特殊”起来。

  正如前文所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各个学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小学阶段主要以兴趣激发和思维启蒙为主。因此,很多学校除了开设相应校本课程外,还会加大社团建设。

  以中关村二小为例,“星云社”和“博物社”两个社团是该校“科技立校、科技育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获评北京市学生金鹏科技团天文分团和地球与环境分团。

  其中,“星云社”成立于2006年,通过17年的努力,该社团从创团之初的十几名成员,发展成为拥有100多名队员的学校第一大社团。在全国、北京组织的相关竞赛活动中,“星云社”斩获了全国科技创新一等奖、北京市天文团体知识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天文观测竞赛一等奖等一系列殊荣。而“博物社”的成立源于孩子们自发组建的,研究植物、动物、岩石的兴趣小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于2011年组建了“博物社”,并结合学校环保建设和课程教学,为社团注入了地球与环境的新内涵。学校将环保课程、学科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家校共育各层面融合起来,创设“必修+选修”课程模式,使社团的发展从单一走向多元,成为创建绿色学校的核心支撑。

  加强社团建设的同时,中关村二小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家校共育力度。

  学校星云社的成员无论是身着古装走进古观象台,学习古人如何观象授时,开展天文历法普及活动,还是自行组装望远镜进行太阳观测活动,总能看到家长志愿者的身影。据介绍,在星云社社团活动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如今都成了天文迷,与孩子们一同体验天文学的奥妙。不仅如此,有的家长更是在登山攀登到最高峰时,会高高举起学校星云社社团的标志,自己宛如就是学校社团的成员。

  与星云社成员高大上的活动相比,中关村二小博物社成员开展的活动则显得更加“接地气”。据悉,社员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一起走近自然,亲身实践调研环境现状、创造发明“智能分类垃圾桶”,围绕“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手绘地球灯、植物拓染、木块拼接画、自制香料包、自制净水系统以及垃圾分类体验等。

  因地制宜搭建育人平台接地气

  在前期采访中,有很多学校还都有一个认知,认为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要有高大上的资源才行。对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科技工作室负责人曹丽娜认为,没有高大上的资源也可以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在她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就算没有高大上的资源,老师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也知道各个学段有机衔接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优势,但是,由于学校位于远郊区,安排所有学生到高校开展实验不太现实,因此,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学科兴趣小组和学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机会。”

  曹丽娜表示,学校在为学生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时还应注意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学校位于密云区,密云水库就是天然的育人资源。为此,学校建立“水之缘”社团,围绕密云水库、潮白河、白河城市森林公园的湿地进行水主题探究。而学校成立的“探秘寻理”社团,让学生围绕密云特产黄土坎鸭梨、密云金丝蜜枣、板栗,还有古树等进行青山主题探索。

  此外,在曹丽娜看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能想、能做,还要能说、能辩。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不仅要给学生们提供各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平台、机会,还应该注意厚植其人文底蕴。所以曹丽娜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和文化视野。

  加强师资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根基所在。

  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筑牢根基,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在科技教师团队组建方面,打破专业限制,体现出“领域广、专业强、跨学科”的特点。据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刘亚丽介绍,教师专业涵盖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教育、计算机、信息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教育、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工程、中医医史文献等多领域。其中7名科学、信息技术教师构成专职教师队伍,11名数学、美术教师构成兼职教师小组,研究生占比38.88%。“与此同时,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营造求实奋进的科技人才发展生态,以评促建,塑师德、强师能。目前,学校创新实行‘双骨干评选制’,不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都可以评选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骨干教师。以此激励教师在多途径获得中实现多能发展,形成师德一票否决、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22年,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与付家台中心小学携手成立教育联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健全交流轮岗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稳步提高学业质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积极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和舞台。针对教师短板,实施自主规划、规范常规工程,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程,工作室引领、骨干带动和青蓝工程,阳光教师工程,激励不同层面教师全面持续发展,努力培养“师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博雅”教师队伍。文/顾昕昕

【编辑:周驰】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