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将春运打造成人文关怀下的"迁徙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羊城晚报:将春运打造成人文关怀下的"迁徙节"
2009年01月07日 14:18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1月5日,广州火车站发送旅客超过11万人次,迎来了春运前的客流小高峰。 中新社发 丁勇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人潮,其背后是浓浓亲情,是割舍不断的传统,历经20余年运作的春运,已凝聚沉淀了节日的因子,所以,它不应再只停留在单纯的巨量人流腾挪上,而应升华为盛大的迁徙节日,让它为返乡的人们祈福,为远行的人们消解乡愁,捎一份羊城的关爱。

  春运将至,经历了200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广州各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考验严阵以待:应急预案、异地候车、始发分流、地方政府与铁路及早协调……作为全国最大的春运中心城市,科学周密的部署无疑是必要的。

  春运早已有之,但演变成如今这般浩大规模的人流迁徙,则与1988年兴起的民工潮及其后一批批南下创业者密切相关。资料显示,1990年时,广州市的春运总客流量约530万人次,其后年年大幅增长,短短几年便突破千万人次大关,近几年客流量均在二千万以上,今年则可达2600多万人次。

  这样集中于一地、一个时段内两三千万人员的大迁移,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奇观。于是,铁路、车站、公路客运全面告急,市政公共服务巨量超载。此时,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超负荷运转,甚至疲于奔命。而作为返乡的人们,尽管一票难求,几天几夜排队等候,还要蒙受旅途劳顿困苦,但百里千里外的浓浓亲情召唤着“回家看看”,任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也无法阻拦。所以,作为主人的广州人,无论吃多少苦,把工作做细点、扎实点,尽量减轻返乡者的旅途烦累,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平安、顺利上路,亦是应尽之责。

  纵观广州春运史,堪称跌荡起伏,蔚为壮观。尽管险情不断,让人揪心,但多年的春运也展示着广州的进步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交通运力和效率的提高,更是整座城市科学管理和应变力的飞跃。想想看,像去年蓦然间上百万的人流拥堵滞留火车站,居然未发生一起人员踩踏死亡事件,这奇迹不正体现了这座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能量?

  所以,虽然我们不得不应对春运,应对那汹涌而来的人流,应对那不期而至的种种考验,但其实应该感谢春运带给广州的精神财富———作为全国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已有20余年历史的春运发源地,这些年来,我们在疲于应付那一场场危急时,似乎忽略了发掘春运背后的人文价值及资源潜力。短时间内,几十万上百万的人流涌来,表面看似一场灾难,但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如果政府和旅游、交通等部门有意识地去开发、引导,并赋予人文内涵及符合特征,比如将其逐步创造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迁徙节”又将如何呢?

  人流、物流、资金流是保证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三者中关键又取决于人流,人流大、人气旺盛,物流与资金流便源源而来。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人潮不会消失,但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南下民工潮势必相对固化为一定规模,而铁路、交通运力的大幅提高则会令陡增的人流变作常态化,现在我们会为突发的人流发愁,但随着珠三角的一体化,总有一天,广州要为吸引人流而努力。

  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人潮,其背后是浓浓亲情,是割舍不断的传统,历经20余年运作的春运,已凝聚沉淀了节日的因子,所以,它不应再只停留在单纯的巨量人流腾挪上,而应升华为盛大的迁徙节日,让它为返乡的人们祈福,为远行的人们消解乡愁,捎一份羊城的关爱。从近期说,它能带动旅游,促进消费,乃至活跃地方经济;从长远看,则能提升广州的软实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阅 尽)

【编辑:吴博
    更多国内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