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生活之市民记忆:结束两地分居 赶上计划生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60年生活之市民记忆:结束两地分居 赶上计划生育
2009年08月27日 13:3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这是1978年冬天照的,背景是我们当时住的一个四合院,在南锣鼓巷。印象中,这应该是我们家第一张彩照。
    这就是我们家的“独生子女证”,母亲1981年领的,我们家算是早的。有了这个证,每年家里会得到60块钱的奖励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家庭相册

  ●人物:张奕(32岁)

  ●家庭成员:父母、丈夫、女儿,共5口人

  ●家庭住址:海淀区稻北社区

  一张证,一段历史,一个见证。

  在我家里,至今还存着一个小红本,封面有这样几个字“北京市独生子女证”,很显眼。

  父母曾和我聊过这个证,每次总会带出一个词:计划生育。证是1981年母亲领的,她说要响应国家号召。父亲之前提过再要一个孩子,但两地分居的现状让母亲回绝了父亲的“请求”。

  打那之后,我正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行列。母亲说独生子女好,省心省力,父亲有时会“反驳”一下,但对计划生育,他还是很认可的。

  家庭原因想“要个男孩”

  要个男孩。1977年,这个传统的想法多次闪过父母的脑海。

  产生这个念头与家庭有关。父亲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哥哥和长妹家都生了女儿;母亲有四个妹妹,作为姥姥的长女,自然想生个儿子。老人很少亲口说想要孙子,还总说“生男生女都一样,孩子健康最重要。”但母亲心里很清楚他们对男孩的期待。

  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当医生,婚后和母亲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母亲怀我时,父亲每月从80元的工资里寄回20元钱,加上母亲每月的37元钱工资,日子过得还算殷实,凭粮票,一个月可以领到30.5斤大米。母亲说,那时怀孕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吃鸡肉鸡蛋”就算是改善生活了。父亲每次给家里写信,总强调孕期知识,好让母亲更好地度过孕期。

  为了照顾身体,母亲常去姥姥或奶奶家吃住,但工作仍然没有放下,怀我时一直还去学校上课,后来学校照顾母亲,让她暂时不做班主任,这样可以轻松一点。

  报喜电报未提“男孩女孩”

  1977年10月的一个晚上,母亲突然肚子疼。凌晨5点多,母亲忍不住了,爷爷奶奶推着一辆车子将母亲送到东四妇产医院。

  中午1点,我降生了,护士把我抱给母亲看,“是个女孩。”同时让她兴奋的是———医生告诉她,这次顺产,再生第二胎就不难了。

  没条件打电话,写信又太慢,奶奶赶到最近的电报局,把这个消息告诉身在青海的父亲。电报传到西宁,送到父亲的单位时已经是下午。

  “明已生,速归。”“明”是母亲名字里的一个字,父亲一看到电报上的五个字,心里全明白了。

  尽管电报没说是男孩还是女孩,但父亲知道,如果生了男孩,老人一定会在电报里说明的。

  不过父亲还是很高兴,提前请了一年一次的探亲假,回京看母亲和我。为了陪我们,父亲逾期近一个月才回青海。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