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上海里弄5年拆迁1/3 建筑学家呼吁保护里弄(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8月04日 13:3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住在9号甲的居民宛永利说的更直白:“老实说我们这里再怎么改建,居民还是想拆迁。地段虽好,但是生活设施怎么修还是不方便。如果一户人家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政府很好地来帮你装个马桶,但是马桶只能装在自己家里,本来很小的地方又占掉1个平方米。 ”宛永利希望步高里最好能改建,然后作为单栋房子出租或出售。

  暂且撇开其他争议,某种意义上,建业里的改造模式迎合了某些老上海人的心理——能不能有一种住宅,既保留老弄堂的空间布局、邻里关系、穿弄堂的趣味,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为什么大家对老弄堂、对石库门会留恋?阮仪三认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情结在里面。与其说这是对老弄堂的怀旧,不如说这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更加渴望小尺度、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石库门形式是合院式的,有内天井。合院式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居住形式,它充满着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国传统居住形式在北京,是四合院形成胡同,在苏州,是厅堂住宅形成街巷,在上海,就是石库门形成里弄。它充满着良好的邻里关系,由此形成胡同情结、街巷情结、里弄情结。

  这些情结是对我们现代化居住的批判。现代的房屋讲究容积率、采光、楼层,等等。房间是用起居室、阳台、卧室来命名,完全是功能型的。现代房屋忘记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家庭成员的互动和邻里的关系。中国人传统居住的客堂间、两厢房、前厅后堂,首先尊重家庭的集体活动,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彼此照应。合院式房子前门对着后门,前门的阿姨、后门的奶奶可以相互照顾,它充分尊重家庭的伦理关系、亲戚关系。这是现代化公寓不具备的。

  关于怎样保护好这些里弄,阮仪三认为关键是三点;一是政策重视,要有保护政策,而非拆迁政策。上海究竟还有多少好的石库门房子,先调查后圈起来,别轻易动,这是底线。“我看了今年的城市规划纲要,特别提出零用地,在全国都是首创,非常好。然而我又担心,真的一点都不建吗?建的话,土地从哪里来?会不会拆老房子?”第二,人口如何疏解,拥挤在一起的弄堂居民到哪里去?第三,保护还是要有钱。

  上海弄堂在减少消失的不只是建筑样态

  如今的微信上,遍布着“上海弄堂的故事”,各种有滋有味的图片、市井动人的叙事,描述中夹杂着上海的方言、家长里短、一波三折,几乎成为上海人必转“神帖”。

  解放初,上海旧市区范围,仍有9214条里弄,里弄住宅达20万幢,建筑面积1937.2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住宅面积一半以上。

  如今上海的弄堂正在逐年减少。

  这些现象当然可以理解。小点说,弄堂逼仄的生存空间、不方便的生活设施,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居住。改善居住环境,是城市居民内心的渴望。往大点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功能重组息息相关,指望今时今日,弄堂还像上世纪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已经不现实。

  连着好几天,我们走进几条上海弄堂,与那些依然住在弄堂里的居民们聊聊天,倾听他们真实的所需所想。穿过微信上那些家长里短的喧杂滋味后,我们依然逃不过这样一个命题:弄堂的未来,城市的发展,究竟该遵循怎样的历史逻辑呢?

  近代上海经济发达,弄堂的狭小区域内,形形色色的交易、小商小铺的叫卖,形成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养成了上海人讨价还价的精明、识货明理的眼光。有学者指出,上海弄堂的居民,区别于北京的胡同,人们不可能过着喝茶、听戏、遛鸟之类的闲散生活。做工、谋生、求利,才是上海居民的生活核心。商业繁荣下形成的一些价值观,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者在长乐路瑞金路口的高福里逛了老半天,终于找到一条尚存的“弄堂小店”——胭脂店(沪语中指杂货店,同烟纸店)。

  靠窗一列玻璃柜,墙头几排木头架,门旁一台老电视,只要一眼,就可以望穿整个胭脂店。邱师傅上着衬衣,下穿米色西装裤,如往常一样,正坐在店里看新闻。

  躲在高福里弄堂口一家饰品店后的胭脂店已有近30年历史,“阿拉是周边第一家”,邱师傅说来颇为得意。最早,邱师傅是卖茶叶和饮料的。“当时生意很好的,都是一黄鱼车一黄鱼车进货的。最早两块一盒纸头装冰红茶,阿拉是100箱、200箱进货。现在进货,一盒子也卖不脱。 ”

  闲聊时,过几分钟便有弄堂居民或是周边做生意的人,来买包烟、买瓶可乐、买点饼干,但据记者观察,外来人口居多。还有人时不时来“换零钱”,邱师傅似乎早有准备,从一边拿出两张50元帮人换散钱。两个人没有过多言语,彼此点个头,邱师傅就立马换给了他。

  采访当天,邱师傅发现楼上居民家窗外落水管漏水,担心会影响弄堂居民走路,他自己打电话到房管所请人来修。中午修理工来了,但邱师傅在休息,店门没开,工人就写了张条子夹在他店窗上。

  这样邻里间和睦共处,彼此体谅,现在已经很少见。

  弄堂前的瑞金一路沿街原本就开有很多店面。当地居民说,弄堂口左右两边原先有两间胭脂店、酱油店,对面是一间南货店,隔壁还有面包店。但和现在相比,大家普遍认为原来的店铺要好很多,更有人情味。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