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为装配式建筑算笔账之取经海外装配式住宅(2)

2014年10月13日 15:5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法国:从样板住宅到构造体系

  法国是工业化住宅体系发展比较早的国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住宅进入数量阶段。在这个阶段,构件生产没有标准,完全按照需求来加工,成本并不低。但因为需求量大,每一套住宅还是有足够大的生产规模来保障成本的合理性。
  1970年之后,法国的房屋需求基本上得到解决,工业化住宅进入质量阶段,人们开始注重它的质量和性能。同时,因为整体需求量减少,建设工程趋向分散化和小型化。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国家住房部开始推广样板住宅政策。样板住宅实际上就是标准化住宅,设计图纸公开发行,所有厂家都可以生产。
  1972-1975年,法国通过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创新,并进行了一些设计竞赛,最后确定了大概25种样板住宅。这些样板住宅实际是以户型和单元为标准的标准化体系。不过当时,受限于住宅生产规模进一步缩小,即使只有25种样板住宅,每一种的生产量仍然小到无法维持。
  1978年,法国住宅部进一步提出发展构造体系的想法。构造体系是向开放式工业化过渡的手段,它是由施工企业或设计事务所提出主体结构体系,每一体系由一系列可互相装配的定型构件组成,形成构件目录。建筑师可从目录中选择构件,像搭积木一样组成多样化的建筑。在设计上,构造体系显然比样板住宅更灵活。
  不过,从样板住宅到构造体系,由政府来推广某种技术体系是不合适的。于是,1982年法国政府制定“居住88”计划:到1988年,全国应该有2万套样板住宅,其成本要比1982年降低25%,并且质量不能降低。政府只是提出这样的目标,具体怎么操作去达到这一目标,则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新加坡:有过失败经验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道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为解决房荒问题,政府推行建屋计划,开始尝试建筑工业化,要求用工业化的施工方法进行住宅建造。
  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经历了几次失败。1963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把一份要求采用法国大板预制体系建造10幢以标准三房为单位、每幢10层的建造合同给了当地一家承包商。该体系是法国于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被许多国家采纳和学习。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次尝试并不成功。
  1973年,为加快住宅建设速度,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又通过一份要求采用丹麦的大板预制体系、在6年内建造8820套4房的公寓住宅,这一合同价值8200万美元。由于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该项目的建造费用比传统建造方法高16.7%,再加上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引起建材价格上升,最终导致承包商财务危机加重,只能终止合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进行了第三次尝试,在公共住宅项目即组屋建设中推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为得到适合新加坡本土国情的工业化建筑方法,建屋发展局分别和来自澳洲、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本地的6家承包商签订了6个合约,并分别要求采用6种不同的建筑系统。这批合约是承包3房式和4房式的组屋,总计6.5万套房,6-7年完成。这些合约约等于新加坡建屋发展局1982年至1987年五年新建计划的30%。
  通过这几项合约的实践,新加坡对工业化建筑方法进行了及时评估,结合新加坡建筑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预制混凝土组件,如外墙、垃圾槽、楼板及走廊护墙等进行组屋建设,并配合使用机械化模板系统,新加坡的建筑工业化由此开始稳步发展。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