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公积金缴存将异地互认 广州暂时仍须交强制保险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0月15日 09:5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打工时缴半年回家买房就能贷 广州将研究落实推动政策落地

  为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住房消费能力,支持缴存职工购买首套和改善型自住住房,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要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即职工可持就业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向户籍所在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文/记者赖伟行

  可用公积金贷款购买

  首套自住房或

  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房

  户籍所在地

  连续足额缴存

  住房公积金

  6个月(含)以上

  就业地

  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以及转移接续,广州此前已开展过相关探索,并有具体根据职工需要,进行过贴心服务的案例,不过尚未形成机制。下一步,将在接到具体要求之后,研究落实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执行。

  ● 《通知》规定: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6个月(含)以上,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 对曾经在异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现缴存地缴存不满6个月的,缴存时间可根据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合并计算。

  ● 按照支持基本住房消费原则,《通知》强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不得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记者发现,与9月30日出台的央行房贷新政相比,这次三部门出台的公积金政策依然按照原有规定对贷款对象的套数进行严格限定,并没有放松首套房贷的口子。

  ● 《通知》还要求,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率低于85%的设区城市,要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和人均住房面积等情况,适当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贷款额度,加大对购房缴存职工的支持力度。而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率在85%以上的城市,要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发放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的组合贷款。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公积金的存贷比为83%,较今年设定的80%的目标要高,但距离85%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然而,广州依然在上周六原则通过了包括“贷过不能再贷”的公积金贷款政策。广州住房公积金中心相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表示,将在看到具体相关部门下发的文件后,再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落实。

  广州已与珠三角多个城市实现公积金互贷

  ● 《通知》要求,各地要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并推进异地贷款业务。

  公积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州已经与珠三角多个城市实现了互贷业务。而在公积金缴存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方面,广州此前也开展过探索,不过尚未形成机制。

  “部分职工离开广州工作或者生活以后,在新单位可能需要提供在广州的缴存情况,我们会开出相应的证明,让对方公积金中心予以确认。此外,在转移接续方面,一些职工调动到新的城市工作后,我们也有过尝试,把他们在广州的公积金账户全部资金直接转移到其新所在城市的公积金账户之中。”该负责人介绍,广州将在接到具体要求之后,研究落地的细则和措施。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全国实际缴存公积金职工1.06亿人,缴存总额6.47万亿元,缴存余额3.27万亿元。全国3万多亿元的公积金在“沉睡”,利用率大约只有50%。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分析,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政府只是一个管家,公积金的跨地区互认和使用,将是改革的大势所趋,正如社保基金一样,最终都将实现跨地区使用。

  暂时仍须交纳强制保险

  ● 《通知》还规定: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以所购住房抵押为主。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项目。

  记者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到,即将对贷款担保业务作出新的调整,取消强制保险,并由借款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抵押、保证方式之一作为贷款担保方式。采用保证担保方式的,由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住房置业担保资质的担保机构为借款人提供保证担保。采用抵押方式的,在申请放款前须办妥房产抵押手续。

  “广州暂时仍然需要交纳强制保险。”有按揭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