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根据“气质”养孩子

2012年03月27日 15:3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受访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 林穗芳

  宝宝有“气质”,这话怎么听怎么怪。可关注孩子心理发展与教养的家长,一定不会对儿童“气质”评估感到陌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林穗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长期以来对儿童行为“要么正常要么异常”的评价模式,给很多家长造成了压力或惶恐,而提出儿童气质学说,就是要摆脱这一传统模式,揭示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指导。

  什么是孩子的“气质”?

  婴儿刚出生就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动辄大哭,且哭声响亮,持久难哄,有的则哭声低微,短暂易哄;有的孩子对声、光、冷、热很敏感,有的则不以为然。随着年龄增长,还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差异,有的孩子见生人不怕,笑脸盈盈,有的则躲在妈妈的身后很久才肯叫人……这就是孩子的气质差异。

  林穗芳指出,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来说,气质也就是“HOW”,即怎样做。不同的气质,使孩子的日常表现形形色色,就像一张色彩鲜艳的图画,既有暖色又有冷色。

  为何要了解孩子的“气质”?

  宝宝为什么白天睡、晚上不睡?孩子吃饭为什么比别人慢?小孩为什么不爱说话?……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是满怀忧虑和担心,生怕宝贝有什么不对劲。同时,由于担心,父母又会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但这种方式对不对,是不是适合孩子的个性心理发展呢?未必!

  举例来说,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小,适应环境也比较慢,父母觉得要锻炼孩子的胆量,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在黑屋子里,结果反倒吓得小孩哇哇大哭,小小的心灵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更加深了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做法就适得其反了。

  林穗芳表示,如果父母能够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方式是因为天生的气质,也许就不至于由此产生焦虑或不安,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注意引导,对孩子实施个体化的教养,就能促进孩子的行为发育。但如果加以强迫,则可能有导致行为障碍的危险。从临床来看,孩子的一些气质特点常常和家庭暴力、儿童虐待、儿童忽略有关。

  先天“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气质特征总是保持相对稳定。比如活动水平低的孩子可能一生都表现出安静特点,这是由气质的遗传决定性造就的。据了解,与生俱来的“气质”通常分为四种,即易养型、中间型、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这四种类型的划分与九个指标相关:

  1、活动量。指吃、玩、睡或做其他事情时的运动量;

  2、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物功能的规律性;

  3、趋避性。指对新事物或陌生人最初的反应是接近(趋)还是退缩(避);

  4、适应性。指接受新环境(包括食物和人)的过程中是轻松自如还是困难重重;

  5、反应强度。指情绪反应的强弱;

  6、情绪本质(心境)。指孩子平日主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愉快、友好等)还是消极(不愉快,不友好等);

  7、坚持性。指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困难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8、注意分散度。指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还是集中;

  9,反应阈。表现为对声、光、温度、气味等生理性感知的敏感性,也可表现为对他人态度变化等社会性感知的敏感性。

  不同气质之间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难养型孩子适应性慢,情绪比较容易烦躁;易养型孩子能轻松接受新事物新环境,情绪乐观开朗。但林穗芳表示,气质无所谓好坏之分,每一种类型气质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而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气质可以发生一定的变化。养育得当,难养型儿童或许会成为一个容易抚育的儿童,养育不当,易养型儿童也会成为一个麻烦不断的孩子。因此,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塑造孩子,应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培养,才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Tips

  注意“气质”和疾病的关系

  专家发现,不同气质的孩子,患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若小孩频繁夜醒,一般反映婴儿敏感性高(反应阈低),建议在夜间及睡觉前降低环境刺激;“肠绞痛”往往与难养型气质有关,孩子敏感度高,儿科医生除了一些特殊治疗外,还应为这种孩子的父母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睡眠问题可见于易养型儿童患病后。

  此外,“气质”质的变化比量的夸大更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敏感性高的孩子诉说疼痛强烈,可能只是轻微不适,而低敏感的孩子这样抱怨可能说明病痛的确很严重。而平常很活跃的孩子患病后表现安静,比活动性增高更为不妙。(宋导 马军)

【编辑:朱峰】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