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给日本学生看《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05月31日 13:41  参与互动(0)

  我是神户国际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的客座教授。我在外国语大学有一批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两个毕业生已经成为日本的外交官了。我当时看完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立马想到的是,外国的学生是否有接受它的能力。我选择给60多名中国文学专业的日本学生看《舌尖上的中国》中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和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这套片子我个人很喜欢。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播解说词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关键部位背景音乐BMG都比较弱,这样在传达上,会给学中文的学生减压。过去我们也放过一些片子给学中文的外国学生看,他们反映播音速度太快,比如新闻播音远远比这个片子要快。

  还有这个片子可能是比较流行的纪录片做法,先是散着,最后聚起来。一开始说一个谜一样的故事,最后四五个家庭归拢在一起,也解开这个故事,比如厨房的秘密那一集,就说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这些都是适合学中文的外国学生。所以,这就促使我给学生看。

  我在网上放,然后用投影仪投在教室屏幕上,很简单。学生看了之后,反应超乎我的想象。第二集讲主食的反应是最强的,五谷杂粮里能做出这么多东西,他们是没有想到的。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有十种问题,这十个问题的深浅程度不同,这样可以来判断学生思维的高度。比如说,我问他们“馍”字是怎么来的,去查这个东西。五谷里面讲到稻米、麦子等,学生就会反映说,这个“杂”字为什么用在这里,他们对这个字的印象不好。有的学生就回答说,是不是因为便宜才这么说。从这个文本里,会衍生出很多对中国文化、汉语、汉字的理解,它的伸展性很强。

  学生也认为这套片子很有“质感”,能够触摸到的感觉。主食那一集里,有好几个镜头是驴拉磨,还遮着眼睛。对于80后和90后的日本学生来说,他们很好奇,之前也看不到这个东西。他们才知道中国文化这样深,而他们在日本看到的影像中国就是北京、广州、上海的大酒店、豪车什么的。

  第五集片子里有讲到顺德的“村宴”。学生们都看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他们就去查这个“村宴”,顺带查出来“堂会”。这个片子对海外传播中国来说,它的纵深感很强。它只是一个引子,通过这个引子,有兴趣的人,可以顺藤摸瓜。

  第五集讲了很多厨具、刀工,这个工艺色彩就很强。日本的学生反应很快,中国的刀都是方刀,用肩膀力,日本刀是细长的,讲究腕力。有一个学生提出,中国做饭讲究“蒸”和“煮”,都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日本的料理全部都要在短时间内结束,他们不在时间的延长线上夸菜怎么好吃。比如寿司就是这样,从来不会过夜的。我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也就引起了我们全班的讨论。

  有的说是中国的底蕴比较厚,对时间的掌握要超过日本;有的学生反对,日本才是得自于自然,瞬间性的东西可以让你在食欲上共享这个时间。这里,就看出中国与日本文化的差别。日本有很多美食类的片子,他们拍过一个中学的女孩,她立志去海里抓鲍鱼,当“海女”,抓完做成美食。看上去很感动,但是她个性很强,她没有大众化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它不是在说某一个人,它在说一个群体,饮食的平台上站立着和跳舞的人。这个还是很深的,是一个群体记忆,或者说,有一个群体指向。像我这样在海外25年的人,这个片子还给我带来一种怀乡。我看到讲扬州的那段,我就想到我母亲是从江苏那边过来的。这样以后,我作为一个中国国籍的教员我就很投入,带动很多外国学生进来。这就是一种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反应,两个元素拼在一起,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北。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毛丹青)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