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佛教靠老庄思想在中国发展

2012年08月02日 15:14  参与互动(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后汉初期,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得以在中华大地渗透普及。这期间,相距了数百年。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弘明集•道安传》里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四百余年才开始真正被中国人接受,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深入人心,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个人认为,上文只说出了原因之一,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理解上的问题。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最初,人们对其难以理解,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共鸣,更别提推广发展了。那为何魏晋南北朝时期,会成为印度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呢?

  其实,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伊始,既有大乘系,也有小乘系。但最终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的,是主张“性空”的大乘系经典——《般若经》。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士人僧人皆崇尚老庄。而般若之“空”和老庄之“无”颇为相似,这就引起了清谈家们的兴趣,进而作为老庄思想的延长线开始探究印度佛教。这也是为什么在初期的汉译佛经中,“涅槃”会被译成“无为”、“菩提”会被译成“道”、“真如”会被译成“本无”、“沙门”会被译成“道人”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曹魏年间洛阳白马寺所译《佛说无量寿经》里,作为老庄思想中心之一的“自然”,竟出现了五十六处。比如“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为自然,次于泥洹(涅槃)之道”、“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等等。

  根据《大藏经•高僧传》记载,最早利用老庄思想理解、诠释印度佛教的僧人,是和名僧道安同一时代的竺法雅。“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谘禀……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这里的“外书”,指的就是《庄子•外物篇》。为了方便弘扬佛法,给不懂佛理的士人讲经,竺法雅借用大家熟悉的庄子思想,深入浅出的举例说明。

  在竺法雅之后,又出现了另一名高僧支遁(支道林),他将老庄思想和印度佛教融会贯通,用老庄释佛理,用佛理释老庄,妙趣横生,风靡一世。据《大藏经•高僧传》记载,支遁在诠释《般若经》时说“夫般若波罗密者……无物于物,故能济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理明则言废,忘觉则智全……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明万物之自然”。——这就是用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庄子的“得意忘言”来解说佛教的般若境界,“赖其智无,故能为用”。《世说新语•文学篇》里还记载,支遁为《庄子•逍遥游篇》作注,“夫逍遥者,明至人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鴳……至人乘天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这就是假借“有我在而无我执”,来说明何以得“逍遥”。

  除上述两位僧人外,魏晋南北朝还出了许多深谙老庄、以老庄注解得名的僧人。比如写下《老子略注》的慧严、《老子义疏》的慧琳、《老子道德经注》、《庄子逍遥游篇注》的慧琳等等。

  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老庄思想的盛行,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受容和发展提供了渠道,而印度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于老庄思想,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鸣。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张桐 )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