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洋扎根一个多世纪 大马华人登上郑和舰回忆故土

2013年09月05日 09:13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参与互动(0)

  得知中国海军郑和舰出访马来西亚停靠在哥打基纳巴卢港码头,63岁的张景程早早赶到对华侨华人开放参观的郑和舰。一个世纪前,包括张景程祖父在内的108户400余名中国人从天津码头启程,辗转香港、新加坡等地来到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如今已在此处繁衍六代。

  踏上祖国流动的国土,张景程感慨万千:“从离乡木船到威武军舰,我跟祖父这脚步一落一抬,相隔整整100年。”

  迁徙异乡的故事,张景程最初是从祖父和父亲的讲述中知晓的。那时,北婆罗洲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他们在内陆开辟橡胶园,需要修建铁路确保运输。“当地人个子不大,力气小,英国人就想招一些中国北方人到马来西亚做苦力。”张景程说。

  背井离乡的108户大多来自华北,“有天津和北京的,也有河北石家庄、沧州、保定的,还有一些山东人。我爷爷是天津人”。张景程说,爷爷那一代人大多是卖苦力的人,但勤劳、团结、义气,很多人都会武功。

  这些人高马大、勤劳肯干的华侨修成了铁路,近四成人因为不堪忍受北婆罗洲的荒凉孤寂而返回国内,其他人则在当地定居下来。

  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年修建的津侨小学如今已更名为中英小学,学生逾千人。而远渡者魂归故土的夙愿终因难以实现而逐渐作罢,当地开辟出津侨义山,作为安葬华北迁徙者的专属墓地。

  守土难迁的华北人凭借坚韧性情和勤劳品格在南洋扎下根。上世纪50年代初,华北人向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申请了位于吧巴县巫路金马利的一块土地用以拓展家园,此后逐渐形成了华北村。

  也是在这个时候,华北同乡会成立起来,会员们相互帮扶、团结友爱。而今,张景程已经作为会长领导同乡会近20年,在此期间,同乡会建起3层小楼,人数也超过了1300人。每到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还在父辈影响下说着带有乡音普通话的华北人就会聚集一堂,舞龙舞狮,共叙情谊和思念。

  过去20年间,张景程20次踏上故国的土地。他记得1993年自己第一次回到天津,马路窄,路况差,找到个厕所都要捏着鼻子进去。“一年一年过去,变化太大了,道路宽了,环境也洁净了。”张景程说,祖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每次回国,都有全新的感受,都能体会到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回天津时,张景程装了一罐泥土带回马来西亚,带给他未能回到故土探望的祖辈父辈。“我把泥土洒在父亲的坟上一圈,洒在祖父的坟上一圈,就当他们也回到了故园。”张景程说,父亲从天津码头登船时只有3岁,但对故乡的思念一点没有淡薄,“后来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国,他却生病瘫痪,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张景程不想把遗憾留给后辈,前些年他带着儿女来到北京,登上了长城。

  张景程说:“不管到了第几代,我们都不会忘记先祖从天津码头启程的故事,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这一次郑和舰执行出访和实习任务到访马来西亚,张景程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内心激荡:他在马来西亚的港口见过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舰艇,却从没见过祖国的舰艇。“我没想到祖国的军舰这么壮观,这么整洁,维护保养得这么好。”他对着郑和舰竖起拇指,眼中满是赞叹和骄傲。

  张景程想像不出祖父乘坐的木船到底是什么模样。他一直猜想,那段颠簸曲折的航程中祖父或许总是哼几句京剧打发时光,像多年来父亲哼给自己、自己又哼给儿女的那几句唱腔一样。

【编辑:南若然】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