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胡志明老华商朱应昌:愿为共建“新丝路”架桥

2014年04月27日 13: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胡志明市4月27日电 题:胡志明老华商朱应昌:愿为共建“新丝路”架桥

  中新社记者 石岩 周群

  在72岁的朱应昌摆满红木家具的会客厅里,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贵由忠信来”。

  朱应昌的“贵”,在他所在的越南胡志明市,早已不是什么秘密。20多年来,依靠生产仿古家具,朱应昌迅速发家,有人甚至称他为胡志明市华人首富。然而,当中新社记者就这一头衔求证朱应昌本人时,后者只是笑眯眯地摇摇头,摆摆手,不予置评。

  “我做生意只讲八个字——以德服人、得心应手。”朱应昌操着谈不上流利的广东话说着。

  朱应昌所谓的“得心应手”,更多出自他自己的理解——赢得别人的心,生意才能做得更“应手”。在与中国山水相隔多年后,没有人再去与他深究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

  “我的爸爸妈妈离开中国刚到柬埔寨时,居住的地方只有十多家华人,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办了一所私塾教下一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忆起上世纪20年代父母离开广东初下印支半岛的情景时,朱应昌的拇指高高翘起。

  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朱应昌位于胡志明市内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宅院里俯拾皆是。从院子中央的假山、松鹤、亭台楼榭,到各屋墙上的字画,再到朱应昌得以发家致富的各种实木家具及装饰,让参观者有种时空倒置的感觉,恍然置身于中国旧时的大户人家中。

  能来朱应昌家参观,也并非人人皆可为之。身为越中友好协会分会会长,朱应昌接待的客人,大多都是来越访问的中国贵宾和华商巨贾。在朱应昌的展览厅里,便悬挂着中国前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人来访时的照片。照片下设计精巧的展览厅里,访客们被朱应昌及其家人引领着,在一件件红木家具间穿梭。归国后,很多人便成了朱应昌的忠实客户和义务宣传员。

  “我的家具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卖给了中国。”朱应昌说。而自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无疑是朱应昌成功背后的重要元素。对此,他并不讳言。

  1975年,朱应昌为躲避战乱,携妻儿从柬埔寨逃难来到越南胡志明市,在家徒四壁,仅靠修手表为生的困难时期,朱应昌还不吝于挤出钱来为儿子请家庭教师教他中文。“即便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年越中矛盾时,我们千方百计也要让儿子学中文。”朱应昌说道。

  而今,精通中文的儿子已经接下了朱应昌的生意。尽管没有朱应昌的能言善道,45岁的儿子仍结交了一大批“中国朋友”,后者继续构成了他们生意的主要来源。

  “我现在最盼望的就是中越两国永远和平稳定下去,和平稳定是大前提。”朱应昌说,“中越是‘同志加兄弟’,唇齿相依。遇到矛盾,你让一步,我让一点,很多矛盾就可以化解。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对于中国高层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朱应昌表示,他“信心满满”。朱应昌认为,在中国企业“走出来”的过程中,东南亚是第一阵线,而在企业融入当地的过程中,华人凭借着谙熟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先决优良的条件”,可以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幽默方式,不是每个当地人都能懂。”朱应昌说,“我们这些华人聊几句,感情马上拉近了,这样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交朋友,都能更加‘得心应手’”。(完)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